快樂之歌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


快樂之歌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上師!
自他虛幻此蘊身:
如若患病當快樂,滅盡昔積諸罪業,
修行正法眾所作,皆為淨除二障礙。
如若無病亦快樂,身心舒適善行增,
欲令人生具實義,三門奉行諸善法。
如若無財當快樂,無有守護忙碌事,
所有爭端及煩惱,悉由貪執財物起。
如若有財當快樂,廣興福德之善資,
暫時究竟諸利樂,定是福澤之果報。
如若速死當快樂,惡緣無機作阻撓,
銜接來世之善緣,定入無誤之妙道上。
如若久活當快樂,修行體悟之莊稼,
長依教授溫濕度,茁壯成長得成熟。
無論如何皆快樂!
此病等道用快樂之歌,乃說法論師無著因薩迦地方一位格西請問“生病等如何轉為道用”而撰寫。願一切吉祥!

 索達吉堪布:《快樂之歌》是將一切苦樂轉為道用的殊勝訣竅。修行首先要考慮,如果遇到生病、死亡、身無分文等痛苦時,自己應該怎樣面對?倘若事先沒有準備,以後一旦遇到了,當下轉為道用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健康無惱時應當經常修學,一旦疾病來了、窮困潦倒、死亡來了,馬上就能用上!

快乐之歌 視頻下載 字幕下載





 

旺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與諸佛菩薩,並非肉身,他們是永恆存在於各系多元宇宙空間時間之中的“超識”、“超能”與“大智慧”。

 

我們凡俗的慾界眾生,用地球時間的觀念去看,他們就都是經歷無限不可說阿僧祇劫的年壽了。

 

 

 

佛教與科學

太空科學核子物理學與佛理的印證     -------- 證實佛說“先成虛空”與“天網”           馮馮

 

在這無邊無數的許多宇宙及超級宇宙系統之間,距離都是無限大的。動輒以億億兆兆光年計算。一光年就是光速行走一“地球年”的距離;光速是我們這一代科學家公認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每秒鐘走十八萬六千二百七十二英里,其實光速並非最快,宇宙中還有很多比光更快的“能”,另文再論。在本文內,姑且接受光速為已知的最快速度,作為太空宇宙的測距單位。

  

 20111009082450_q9nr.jpg  

安祖美達王星雲光漩

 

先別說無邊諸宇宙間的無限大距離,就拿我們銀河係與鄰近星雲光漩來說吧!在我們銀河系周圍,就已經有大約二十個星雲光漩系統,有些比我們的銀河系大,有些比我們小。其中最巨大的一座,直徑大約為十萬光年,天文學家定名為安祖美達王星雲光漩(Andromeda Galaxy)。在天文學目錄專冊上,列為M-33號,它距離我們的銀河系,約有兩百萬光年。有兩座較小的星雲光漩系統,距我們較近,它們分別命名為大麥哲倫星雲(Great Magellan Galaxy)與小麥哲倫星雲(Small Magellan Galaxy),距離我們也有十五萬光年;大麥哲倫星雲的直徑大約是七萬光年,小麥哲倫是三萬光年。

  

 20111009082525_roe7.jpg  

巨蟹座星雲

中國天文學家在公元一零五四年七月四日(宋仁宗時代)到七月廿七日,發現巨大“客星”犯金星,白日可見,直到公元一零五六年四月十七日,才肉眼不能見。這個光芒閃亮的客星,就是現今天文科學家命名為巨蟹座的星雲(Nebula),它的直徑很小,但也有五光年。它的中心輻射著極高速的電子,形成美麗無比的蟹黃般的光芒之團,在地球上便能觀察得到;它的一些閃光星(Pulsars)像燈塔的迴旋燈一般,有規律地迴旋著,射出閃光,明滅交替。閃光星是正在毀滅中的星體,它無力的規律迴旋,只是垂危的迴光,可是這像勢盡的陀螺一般地搖擺迴旋越來越慢的星體,它的死亡時間,也斷非我們人類的短促生命期間所可見得到的。

 

20111009082833_ztvc.jpg  

 

20111009084733_sckx.jpg    

奧利安獵人星座

 

 

 

距離我們僅一千五百光年之處,有一團散亂而很小的星雲系統,直徑只有十五光年。天文學家命名為奧利安獵人星座(Orion Constellation)。這是肉眼可見到的一團光芒輝映的星群,它彌慢著煙霧似的光芒。旋轉不已的光霧,正在醞釀著迴旋成為一個強力的中心,它已經從“空”的階段進入了“成”的初步,將來會“成”為一個新的具體的星雲系統。它就是佛家所講的,從“成住壞空”到“空成住壞”的一個最佳的證明與證據!而且,它距我們只有十五光年(光每秒走三十萬公里,獵人座星雲距我們大約是一千五百億個百萬公里,我們的肉眼可以看得見它。在晴朗的夏秋之間的夜晚,你可以用肉眼看見它的光霧,獵人座正在形成新的星雲光漩系統,這也證明了上文所引述《華嚴經》所說的:“世界之成,先成虛空。”

像獵人座這樣正在形成之中的星雲光漩,多得“不可說不可說”,可惜都太遠了,動輒以億兆光年計算,我們肉眼看不見。眼不見,心不信;但是,現代最新式的無線電電子天文望遠鏡是看得見它們的;那種看,不是去用眼睛望,而是蒐集太空射來的各種輻射波,由電腦分析歸納,繪出星雲系統的形狀,判斷它的距離、體積和密度,處理成可以讓肉眼看見的逼真照片。這些無線電天文望遠鏡,讓我們知道,在我們這個宇宙之內,已經有許多星雲系統,從“虛空”無一物之中逐漸形成,進度不一。獵人座是已經從空進入了“色”的階段,但是其它還有很多仍在空的“無色”階段形成之中。那些肉眼所不能見的,只有從它們放射出來的紅內線(無色無形)的“能”,才可以觀察出來。天文台收到紅內線照片之後,經過特殊處理,才顯現出肉眼視之為虛空無一物的天空深處,原來是有“無色界”存在的。“無色”的虛空,正在形成為有色的星雲系統!這种红內線天文照片,是可以向天文館請求借閱的。

說起紅內線照片,順便要提一件事:我們的地球,用平常的照相機是拍不出什麼稀奇視相來的。從宇宙飛船或太空站上向地球拍照,也只不過見到旋轉的雲氣與山川海洋而已;但是,若用紅內線照相機拍攝,就會拍得美麗無比的玫瑰色光罩。巨大的光罩罩住南北兩極,還有更大的橢圓玫瑰色光罩,籠罩著地球的東西兩邊。這些光罩比地球大了很多倍,使地球看來像一個核心圓球,周圍的光罩像巨大的肥皂泡。這些奇觀,是肉限所不能見到的。那些玫瑰色光罩,就是地球的磁場!磁力是介於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一種“存在”,也就是佛經所說的“色”與“無色”兩界之間的東西,它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存在並非欲界的肉眼所能見,我們不能以看不見就去否定它的存在。

20111009083454_pp72.jpg    

    

 

色界與無色界,都是經科學證實的確存在的“界”(Dimension)。在我們的慾界之中,在我們的器世界裡,都存在著色界與無色界。科學稱之為物質世界與非物質世界,都是互相交錯存在的。物質世界之中,有非物質世界;非物質世界之內,也有物質世界,就是佛經所云“相依而成”。物質宇宙與非物質宇宙,並非是兩個分置於不同地點的雞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構。

其實,我們的這一重宇宙,就已經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界”,互相結合溝通在一起。我們是欲界的生物之一,我們的感覺與思想,都首先以欲界的滿足為基礎。我們縱然偶而一瞥色界的存在事物,卻不能了解它的意義,更別說對於無色界及更高的“界”有何認識。我們的生命如此短促,我們在宇宙之中如此渺小,好比“細菌”。可憐渺小的微生物怎會知道,在它的小小生存空間之外還會有什麼地球?太陽?太空?紅內線?紫外線?宇宙線?甘瑪線?

      

 20111009083536_kmwr.jpg  

玫瑰星雲

上述的獵人座,只不過是“器世間”物質宇宙之中,小小銀河系內,四萬億座星雲光漩系統之一。因為它距我們較近,容易觀察,所以提它作為證據。它已從無色界轉變為色界,從非物質轉為物質。另外,距我們大約五千光年之處,有一座玫瑰星雲系統(Rosette Nebula),它是一團光霧,形狀如盛開將謝的玫瑰花,顏色是鮮豔美麗的金魚黃。它只有七十五光年的直徑,是一團經過巨爆毀壞了的星雲光漩系統,化為盛開般的玫瑰光霧,不停地迴旋,它正從空的階段再新生為新的星雲光漩系統。現在從“空”到“成”,將來會從“成”到“住”,再到“壞、空”,循環不已。它也是佛經所說的“成住壞空”循環不已的有力物證之一。

20111009083602_xskh.jpg    

 

太空中充滿了無數不可說不可量極微小的微微子,比星塵還小,匯成了迷霧。這些迷霧永遠在活動,永遠在迴旋,有些迴旋成為系統速度與熱能增加,光度增加,成為漩渦,或為光漩系統,或為星雲系統;有些則未成系統,瀰漫於太空,吸收了不少光線,以致我們看不見很多的繁星。我們肉眼所能見的,恐怕還不到千分之一吧!我們的銀河系,直徑大約是十萬光年,系內的每一條光臂,都挾著數以億萬計的太陽系在旋轉運行不休,此生彼滅,此滅彼生。我們哪能都用肉眼看得見?除了銀河係以外,我們的物質宇宙,及其它的色界宇宙,都在不停地運行,不停地紛紛形成、紛紛毀滅,重歸於“空”。“空”又再生“有”,從“空”到“色”,從“色”到“空”,永遠循環不停。

故此,《華嚴經》說: “世界此生彼滅,此滅彼生,永無休止”,這是佛經對宇宙的真知灼見之一。早在多少千年前,佛教已經講出了太空宇宙的生滅原理,人類卻要到今日將近二十一世紀的西方尖端太空科學才發現!古代的佛教,如不是真正了解宇宙,怎會在各佛經之中都講得出宇宙的奧秘?難道光憑豐富的想像力嗎?對宇宙太空科學智慧不夠充分,妄指佛經講的超自然時空是“神話”的人,最好請先略為學習現代的宇宙太空天文學才說罷!

20111009083617_ies6.jpg    

馬頭星雲 

 

在太空的另一個方向,我們可以看見一座形如巨大健馬抬頭的黑色星雲團,天文科學家命名之為“馬頭星雲” ( Nebula M-83 Horse-head Galaxy),它的直徑大約只有五光年,這是一座特別有趣的星雲系統,它完全沒有光芒,只是濃密的一團黑煙,黑沉沉的,與獵人座星雲的光芒四射恰成強烈對照。上面說過,獵人座星雲的強光是由於它正在形成新的星雲系統所致。它放射出的光芒,先被微微子吸收後再予以輻射,所以光芒分外輝耀。它的雲氣中估計每一立方英寸的氣體內含有大約一萬粒原子,多半是氫原子。這些密度甚高甚濃的旋轉氣體,就是形成星雲光漩系統的。

獵人座星雲高熱高密度的氣體,或許可以形成最少十萬個“太陽系”型的小星系,而匯成巨流,環繞共同的極高能中心運行。當初我們銀河系的形成,大概也不外是這種情形,不過,銀河系較大,濃縮的氫氣及氦氣較多,形成了超過一千億個“太陽系”。光是銀河係就有這麼多太陽了,中國古語說“天無二日”,這句話是不能應用於天文學上的。

馬頭星雲系統是一團剛剛毀滅未久的星雲,它經過“成住壞空”階段,漸漸進入“成”;它正在過渡時期,它的大氣密度太濃縮了,以致顯得黑沉沉的一片混沌。宇宙中像這樣的“黑暗星雲”(Dark Galaxy)為數不少,馬頭星雲是最接近我們的一座,讓我們可以看到宇宙從“壞”到“空”,又漸漸走上“成”的循環的一幕。它的階段是有別於獵人座星雲的。

通常,空無一物的太空,會漸漸形成微微子,逐漸組成氫原子。這些氫原子是十分活躍的,它們旋轉著,越旋越多越濃縮,密度越大(由虛空形成物質,由空成色,請參閱拙文“西方尖端科學走向佛學空觀”內的色與空互通轉變)。氣體密度越大,溫度也隨之越高升。而且,氣團的中心溫度高於外圍(中心的密度高於外圍),溫度內外的差異,形成氣流旋轉,造成反時針方向或順時針方向的旋轉流動;氣體的中心漸漸形成一個極高能的核子反應爐。這不斷旋轉的一團氫氣星雲,逐漸成為星雲系統。它的每一條“旋臂”(從中心旋轉而出的星雲氣流)之內,各有無數小團小小中心,在大旋轉之方向運轉之下,又各自自轉,各成小小系統:各小小系統中,又形成許多星體星球。我們銀河系中的千億“太陽系”與萬億星球,隨著群體繞著銀河中心而飛奔的情形,正是如此。

20111009083641_a97r.jpg    

 

剛形成未久的星雲光漩系統是發出橙黃或金魚黃的光芒,玫瑰星雲是一例。不過,較巨大的、正在形成中的星雲系統是紫色的,或者紫色中帶些淺藍色;較小的星雲系統則是暗紅的,這與光的強度和波長有關係。較遙遠的星雲射來的也多是藍光。垂死的是紅色,這需要另行詳論。

氫原子的核子連鎖爆炸,產生氦氣(Helium),氫原子氣體的核子能是有耗盡之時的,當它耗盡之時,它的星雲系統就走上“壞”的階段,會有“閃光星”出現,也會變為紅色光芒。那些新生不久的星雲系統,光芒是藍的,因為它含有很多很大的氫氣之霧。而那爆炸殆盡的星雲與星球因氫氣不足,顯出紅光。最後,突然迸盡全部能力,猛然射出白光,突然爆炸,化為虛空!可是,虛空又再逐慚形成微微子,又再形成濃縮密度的氫氣團……如此永遠循環著。

在虛空的“無色界”與“色界”之間,有無窮無數的游離微微子與粒子,它們是介於色與無色之間的無色無形無相的東西,永遠在活躍之中,它們是從“無色界”的虛空形成的。為什麼會形成?這倒還不知道。但是從虛空形成,則是現階段科學已經證明了的事。科學家已知在太空中有游離的“夸克”(Quark),雖然在地球上是很難發現到它們的游離狀態。

科學家的實驗也發現到離子、微子、微微子這些會消失於虛空之中,不知去向。我認為它們並非消失,而是進入了另一“界”(空間Dimension)。它們是從色界進入了無色界(非物質空間) ──它們已經是無形體的近於虛空的“色”相,甚至於電子顯微鏡也看不見它們,但是有它們的活動影響,可以覺察它們是從無色界過渡到色界的東西。它們也可以從無色界再次進入色界。所謂“虛空”,是以物質空間的標準來衡量的。“虛空”並非真空,真空要在無色界再上一級的“界”,如《楞嚴經》所說的,“如存不存,若盡非盡”的非想非非想之界。

  20111009083701_r7yi.jpg    

 

整個來說,一切宇宙都是多元互相依存的,物質宇宙之中有非物質宇宙,色界與無色界互相溝通,空與有互體。一個宇宙有多重的空間,拿我們的宇宙來說,這是一個色界的宇宙(物質空間),而我們是欲界的器世界。我們的銀河系只不過是色界物質空間的一個小小星雲,在此之外還有不可說不可說無數的星雲系統,已經是無限大的;在這物質宇宙之中,溝通交錯著無形無質的無色界非物質的空間,又交錯著比無色界更真空的空間。這些都是超越時空的,若稱之為第六空間、第七空間、第八空間 ​​,似乎都未足以概其數。實在說,連這無色界、真空界,都是無窮盡的,這不單是我個人的見解,也是當前頂尖科學家大多數人的認識。

甚至於在色界物質空間的單元宇宙,也有著無限大的物質空間的並存互通情形。上面說過,我們的銀河系只不過是這一個物質宇宙的一小團星雲光漩系統,另外還有無數的星雲光漩系統。可是,你可知道,我們這一個物質宇宙,只是無數無限的物質宇宙之一?

大致上來說,我們這一個物質宇宙,只是一層天網上許多虛懸的、沙粒般的單元之一。在這一層天網的上下四方左右,都還有無數層次的天網,各有無數的沙粒般眾多的單元。各層天網之間,是有磁力互相吸引著,構成網狀,縱橫交錯,互相依扶。這些無形的吸力,有強有弱(請參閱上提拙文內解釋原子內部的強弱吸力情形,便更易明了),互相維繫。

俗諺云“天網恢恢”,這句話是沒錯的。現在天文科學家與太空物理學家,已經開始認識了這些天網的存在,也開始發現了物質宇宙的多層網狀結構。各層次的天網,彼此有相互溝通且相連的漩渦。當一些物質從A層天網毀滅或消失後,可能進入了無色界的空間,或更真空的空間,亦有可能從漩渦轉入了B層、C層或X層的天網,而到了另一物質空間可怖的黑洞。漩渦是星雲爆炸毀滅後形成的,而可怖的黑洞,則是極高密度濃縮的微微子與原子集團。

20111009083720_iz2u.jpg   

 

當然,上述的天網,每一層並非真似魚網那麼樣子,也不會那麼單薄。它們每一層都有相當巨大的厚度,都是以無數的光年計算,我們不妨縮小了來作譬喻,較容易明白。假定我們在空氣中掛起了三十三層的魚網,各層代表一多元宇宙空間,也就是所謂的三十三天。每一層都放著許多團團轉的“飛碟”板,代表每一個“大千世界”;每一隻飛碟板內有無數旋轉的玻璃珠,代表“小千世界”;每一玻璃珠內又有無數的細微旋轉珠子,代表每一個星雲系統;其內,又有無數微塵般大小的旋轉珠子,算是許多太陽系。其中之一,有一個娑婆世界,是我們的地球,有我們欲界的許多生靈。

佛經上常講幾十幾百重天,微塵數世界,顯然早就認識上述簡介的多元宇宙繁複存在情形。我認為佛經的太空天文知識,是從經驗與觀察得來的。釋迦以天眼觀宇宙,並且來自永恆,故此才講得一切無限阿僧祇劫的時空觀念,斷不可能只從想像而來,更不可能是神話。因為神話的想像,雖然馳騁自由,但仍然不可能超脫人類的經驗所得。沒有見過海的人,不可能幻想出海的詳情;未見過山的人,不可能知道山是什麼樣子;未見過麒麟的畫家,畫來畫去,麒麟也還是像只披鱗甲又長角的哈巴狗而已。神話的想像,始終離不開經驗。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這都是從人類生活經驗臆造出來的神話。

 

 20111009083738_ycfd.jpg  

上面說物質空間裡面,有很多奇異的、交錯並存互通的非物質空間,另外還有不少奇怪的“反物質”空間。那些反物質,也有著與物質空間相對的單位。物質空間有游離的離子、重子、微子、微微子……它們有種種形式的存在,徘徊於物質與非物質(色與無色)之間,可說是過渡性質的東西。而在反物質空間之中,也有類似的無數“反微子”、“反質子”、“反重子”“反微微子”。反物質與相對物質的相遇,常常是一場大災劫,彼此互相抵消,同歸於盡。然而在非相對的“反微子”遇到“微子”之時,卻不會發生此一情形,這是至今科學界仍不明了的神秘現象。物質空間的微子等等,都有可能用極高速的分離器製造出來,但是似乎還沒有誰能在實驗室中製成“反離子”之類,要了解它們,尚待更多的研究。

在現階段的科學界,對於無色界(非物質空間),已經開始起步探討,也掌握了相當的實驗資料,足以證實上述舉例的幾種無色界的存在。但是仍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種類的無色界非物質空間?現在我們只可以感覺到六度空間,六度以上的各種空間,還不是目前的儀器所能肯定接觸,更別說是視線比不上昆蟲的我們人類了。舉例說:蜜蜂能看見紅內線,它們所見到的花朵顏色與我們肉眼所見完全不同。我們肉眼見到的黃色蒲公英花朵,是它的黃色光波,但見不到它的紅內線光波;蜜蜂眼中見到的是它的紅內線光波。

紅內線與紫外線,都是色界的各自一種空間。X光是另一種,無線電波又是另一種,宇宙線、甘瑪線又是另一種,還有無數的射線,交錯存在於這個宇宙之中。如果我們有天眼或法眼,那真是會看得眼花撩亂。光是這些色界的已知各種射線形成的空間,就已經多得不勝枚舉了,何況還有游離的微子、粒子、微微子等等的過渡空間?怎可以因為肉眼看不見,手摸不著,就否定X光的存在?怎可以因為肉耳聽不到就否定一切超音波的存在?無色界的存在,不是眼耳口鼻可感覺得到的,只有用識力才可接觸得到;只有阿賴耶識可以見得到,感覺得到。肉眼肉耳只好仰仗科學新儀器,來示知它們的存在,事實上,科學儀器已經一步一步地證實了非物質空間的存在。最淺顯的例子,就是用輻射探測儀可以測得肉眼看不見的輻射能。.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大意說:“世界之初,先成無色界,次成色界,再次成欲界。”

這是完全吻合事實與科學的真知灼見!

一九五九年,兩位美國核物理學家,因發現反物質的反正子(Antiproton),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兩位科學家是美籍意大利出生的餘格里博士,當時六十九歲,和三藩市出生的歐文•張伯倫博士。他們的發現,使太空物理學向前進一大步,讓世人認識了物質宇宙之中之心之外之及內及外都有反物質宇宙的存在。“反物質宇宙”是多元宇宙之一,它的基本結構為與物質宇宙的原子完全相反的原子與“次原子”次原子的細微粒子等等,迴旋的方向,與物質宇宙的完全相反。

 

20111009083759_uklk.jpg   

紅外光波段的墨西哥帽星系

這兩位科學家的論文有三個要點:

一、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反物質”原子及次原子,其結構與性質完全相反於物質宇宙的原子與次原子。

 二、我們人類所知有限的物質宇宙之外,尚存在另一個反物質宇宙。

三、物質與反物質兩種宇宙若相遇,可能會互相抵消化為虛空。

佛教經典繁多,一般較為世人熟知的佛經,都是大迦葉等第一次結集至迦膩色迦王(Kaniska)時代,一共四次結集的經典,就已經多達數百萬卷。沒有人能夠讀得完、看得盡這些佛經,就算窮畢生之力,恐怕亦未必看得完現在流傳的《大藏經》。而《大藏經》只不過是中國歷代整理蒐集的已譯成中文的經典,不可視之為佛教經典的完整全部。很多未譯成中文的佛經並未列入《大藏經》之內,至於在原始佛教時代所採用的古代經典,更是付之闕如。其中,最偉大最深奧神秘的系統經典,就是《韋陀經》(Vedas Sutra)。這套古經,可能長達一千萬字,是印度古代哲學與科學思想的精華紀錄。到了釋迦時代,已經泯失了許多,只剩下了大約五百萬字或更少。但仍然是當時修道人必修的古經之一。

我們接受《大藏經》,建立信仰,就必須承認《大藏經》所講的,佛陀與諸佛諸菩薩再來為事實的記載!諸經是很嚴肅隆重的紀錄,我們不可謗其為“神話”迷信。只取其人生哲理而棄其超越時空的宇宙科學!

承認了諸佛再來,認識了諸佛是永恆存在於各系宇宙之中的一種“識”、“能”、“大智慧”的存在形式,那麼就明白了,佛經並非僅僅起於佛陀化身(肉體)說法之後,諸徒記錄之時。佛經遠在佛陀與諸佛菩薩以法身存在形式說法之時,已經流傳下來,不知經歷了多少億兆年!不幸這一世代的人類文明,遲到萬年之前至七八千年前才創造文字,又遲到兩三千年前才有紙張,才有紀錄的結集!

 

 20111009083815_ghqp.jpg  

渦狀星系M51的塵埃和恆星

佛陀與諸佛菩薩,並非肉身,他們是永恆存在於各系多元宇宙空間時間之中的“超識”、“超能”與“大智慧”。他們存在於無色界及更高的“界” (空間Dimension),時空對佛菩薩是完全沒有作用的。我們凡俗的慾界眾生,用地球時間的觀念去看,他們就都是經歷無限不可說阿僧祇劫的年壽了。在上文,我已很淺顯地舉例說明,在我們的物質宇宙內,時間的相對與虛妄,連異地而居於太空深處的另一星球上,年齡也會變為“地球時間”的幾萬歲。這些淺說,雖不夠確切,但盼能有助於了解,非物質宇宙空間中,永恆存在的大智慧超能形式的諸佛菩薩,不受時空的限制,當然存在於無數阿僧祇劫了!這是從我們有限的時空觀念與有限的數學觀念來衡量永恆與無限了!

不妨再舉一淺例以釋之,《佛說阿彌陀經》記載:過此西方十萬億佛土,有佛土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彼說法。我們假定這是物質宇宙之內,從我們這兒往西方一直走,我們的太空探險船飛經十萬億個星系,到了一處星系的星球上。在那邊,有阿彌陀佛在講經說法。阿彌陀佛就算是以肉體化身示現,他在那麼遙遠的星系──“極樂世界”,他的“人壽”也不如有多少億兆“地球時間”年數了!宇宙飛船以光速飛行,每秒鐘三千公里,也要飛幾億年才到達極樂世界哪!你坐了這宇宙飛船,到達之時,你也有幾億年歲數了。

不用擔心的,你到了彼岸,依然是年輕小伙子,因為依極樂世界的時間來計算,你的肉體生物時間仍然只是二十一歲,你在宇宙飛船內只經過一年!但是,從此處通到極樂世界,有著非物質的宇宙快捷方式。事實上,極樂世界是無形無色界較低一層空間,一切眾生仍以色相示現存在,去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

這淺例也許有助於認識佛陀諸佛諸菩薩的法身存在,及其超越時空的永恆性。關於佛陀以化身降世度眾以前的法身說法,大藏諸經有詳載,法華、華嚴、楞嚴、阿含……這些最流通的經典都可見到。

現在再提到《韋陀經》。這本古代佛經,是諸佛法身垂教的紀錄。韋陀是諸佛之一,今人稱之為韋馱。中國廟宇多半不知他的來歷,又無《韋陀經》,又乏文獻。從晉代起,已將韋陀古佛的造型和護法南山的韋大將軍混淆起來了,以致歷代都把韋將軍的盔甲武士塑像當作韋陀菩薩,並且廟宇多半把他奉祀於偏殿或前院作為守護神將,差不多沒有人知道韋陀是一位有大智慧超能的古佛。

印度古時有一個民族,以供奉韋陀為主,自稱為韋陀族(古印民族多以所供奉的神為族名,自視為其子孫),編集這部千萬言的韋陀經集,中國早期譯為“吠陀經”,實乃未曾考據研究過印度歷史宗教之徒所任意妄譯其音.

《韋陀經》,英文譯名為Veda Sutra,內容無所不包──人生哲學、醫學、天文學、宇宙形成學說、太空科學、核子科學、化學工程、物理學、解剖學、地理、歷史……形而上哲學……美不勝收。可惜失傳了大部分,但從殘經來看,仍然是令現代科學界驚愕的古代科學文獻。西方科學家相當重視這部殘缺的《韋陀經》中對於宇宙的認識與記載(現有英文節譯本流傳)。

《韋陀經》殘本現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Rg

第二部:Sama

第三部:Yajur

第四部:Atharva

解釋《韋陀經》的古印經論,最著名的有:《瑪哈巴拉達經》(Mahabharata)及梵密基(Valmiki)氏所著的《拉瑪彥那》(Ramayana),這是詳細詮釋韋陀四經的一本巨著。

另外有十八部《普蓮那經》(Purana)。

以上各經被研究古印佛學的學者稱之為韋陀古經文獻(Vedic Literature)。

韋陀四經之中,有一冊“優本尼沙土品” (Upanisad)與“韋陀恩達品”(Vedantasutra),均是韋陀四經的精華。

 

20111009083831_ot2c.jpg   

有一部經論,名為巴赫格華特(超然論、薄伽梵歌)(BhagaVadIgita),詳論上述的“優本尼沙土品”與“韋陀恩達品”,這是較為容易閱讀的一部論著。時代則無可考,有人指為偽本(以下簡稱“超論”)。

  真偽姑置勿論,且先抽其英譯本中的某些章句段落:

第二章十三節:

'物質體內存在有非物質的微粒子。物質界的生命,經歷生老病死;然後,體內的非物質微粒成分,脫離物質的肉體臭皮囊,或者再進入另一個物質的肉體。'

第二章十四節:

'因此,不必哀傷物質生命的消滅。物質生命的喜怒哀樂,都是短暫的。物質生命的無常,證明物質的能(JiVa)是較低劣的形式。'

第二章十五節:

'智者不為喜哀所動,因為哀或樂只不過是物質能力交替的結果,不值得重視。智者必須精勤追尋非物質世界的永恆生命,與甚深大智慧及極樂。

第二章十七節:

'物質肉體是必然會毀滅,而且短暫的,物質世界亦然!但是非物質的生命是不滅的,是永恆的。'

第二章廿一及廿二節:

'……非物質的微粒子,不受物質微粒子毀壞的影響……。'

 第二章二十節:

'非物質微粒子是不生不滅的,它永恆自然存在,它並非被創造而成。'

第二章廿五節:

'非物質微粒子不可能被物質的水火所毀滅,不會蒸發於空氣之中,不會乾涸,不能被分割破壤。它是永恆的,它可以自由進出任何物質個體,它是不可思議的,它的特性與任何物質都不同。'

《韋陀經》四經內的一品“梵天品”有下列這樣的偈贊(英文拼音):

yasya prabho prabhavato jaggndanda-koji kotkotisu asesavasudhadi vibuti-bhinnam tad brahma niskalam anantam asesa-bhutam govindam adi-pursusam tam ahami bhahami ,大意是說:'物質界有無限無數宇宙,物質宇宙各有無數星系,浮懸在無限的虛空之中,充滿著瞿文曇慈悲的光芒的普照。'

瞿文曇Govinda是佛陀釋迦的另一名字,是他法身名字之一。這一點,有些佛學家不同意,但是我認為佛陀是古佛再來,有很多化身、化名。那麼,偈語最後一句可改為佛陀慈悲光芒普照。

韋陀古經已載了佛光普照。我們實無理由去否定世尊與諸佛諸菩薩的法身存在。今日學者多數揚棄佛經中有關佛菩薩法身存在紀錄,這顯然是無知於宇宙的奧秘,吾人短促的肉體生命尺度,去衡量自己所未知的多元宇宙群體中的非物質宇宙時空,好比井蛙觀天!

 

轉載自--智悲佛網 http://www.zhibeifw.com/index.php

 

 

 

旺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頂禮釋迦牟尼佛!

頂禮諸傳承上師!

頂禮顯密善說之源宗喀巴大師!

本論分三:甲一、初義;甲二、論義;甲三、末義。

甲一分四:一、論名;二、禮敬;三、立誓造論;四、勸促有緣法器者諦聽。

乙一、論名:三主要道論

所謂三主要道,即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此三種殊勝要道不僅是佛學之根本,亦可包含佛陀教法中全部的精華教義,本論即是宣說此三種要道的一部殊勝論典。本論不僅是“菩提道次第論”的精華攝要,也是九乘法門的基礎,可以說是每一位修行人學道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殊勝法門。

乙二、禮敬:敬禮諸至尊上師!

此為宗喀巴大師于造論之首所作的頂禮句。大師首先頂禮以根本上師仁達瓦為主的所有至尊傳承上師。

宗喀巴大師為何將諸傳承上師稱為“至尊”呢?至尊,也即聖尊之義。按照藏文,至尊二字可分開來講,“至”是指將一切眾生引入三乘法門;“尊”指身口意三門清淨,未被任何煩惱染汙。以此既可顯示傳承上師的斷證功德,亦可說明諸上師的利生事業十分廣大。

如此頂禮有何必要呢?首先,於造論過程中,可以遣除一切違緣、增上一切順緣;其次,由此頂禮句,可使後學者了知本論為佛教論著,龍樹菩薩雲:“若誰造何論,首具禮句者,則知為善論,隨佛言教著。”另外,以如是禮贊,亦可了知,印度與雪域諸高僧大德對自己傳承上師的敬重之心,此點尤其值得後學者仿效。

乙三、立誓造論:

我隨己力而宣說,欲解脫者之津梁,

諸佛經典精華義,一切菩薩所贊道。

我(宗喀巴大師)在這裏依隨自己的力量,盡心宣說可獲得解脫之橋樑、一切諸佛經典的精華要義,這也是諸佛菩薩所交口稱讚之道。

此處宗喀巴大師首先說明造論目的。佛陀為了調化各種根器的眾生,宣說了無量法門,但是,眾生若對八萬四千法門一一修持,於末法時期短暫的人生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宗喀巴大師為了引導眾生趣入勝道,在這裏將佛陀所有的經典教義,以心要竅訣的方式歸納為三點: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

宗喀巴大師在頌詞中用了“隨己力”,意思是說,我隨自己的力量,盡心盡力地為有緣者宣說。以前上師法王如意寶說:“表面看來,宗喀巴大師不應該用‘隨己力’,因為這裏只有幾個頌詞,似乎內容很簡單。但是並非如此,實際上,本論所宣說的內容非常深奧,涉及面也十分廣,因此宗喀巴大師說‘我隨力地宣說諸佛菩薩所讚歎之道’,原因即是如此。”所以,宗喀巴大師在這裏為我們宣說的,不是一般的道,而是欲求真實解脫者不可缺少的最勝大道,亦是彌勒、文殊、普賢、觀音等諸大菩薩經常稱讚的殊勝道。

此頌也可以解釋為:佛陀至言心要之精華,就是出離心;諸佛菩薩稱讚之道,就是菩提心;凡是欲求解脫者所要趣向之最勝大道,就是無二正見智慧,因欲求從三有輪回中解脫者,必須要依靠無二智慧。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如此殊勝的三主要道,我在這裏盡力為有緣者宣說。

乙四、勸促有緣法器者諦聽:

不貪三有之安樂,為使暇滿身具義,

勤依佛悅之正道,具緣者當喜諦聽!

不貪著輪回安樂,唯一為了使暇滿人身不空耗、有意義地度過,而精勤依靠諸佛歡喜之正道修行的具緣者,應當對本論歡喜諦聽!

聞受本論者需要具足什麼條件呢?宗喀巴大師在這裏講了三個條件,若具足此三者,即為具緣者,這些人應該以歡喜心來聽受本論。那麼,這三個條件是什麼呢?

首先,了知三有安樂的本面而斷除對它的貪著。三有輪回中不察似有的一切安樂,心裏一點也不貪著和希求,而如是作念:三有輪回的各種安樂,如同草尖露水,亦如陽焰、彩虹,均是刹那不住,無有實義之法,唯有究竟涅之安樂,乃恒常究竟無有變異。《積集經》中雲:“凡是貪欲輪回的眾生,常在流轉而不得解脫。”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了出家修行,捨棄轉輪王位,在尼蓮禪河畔苦行,期間每年喝一滴水食一粒米,最後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證道成佛。作為佛陀的追隨者,理應捨棄對輪回安樂之貪著,精進修習正法。

其次,為了使暇滿難得的人身不空耗而具有實義,應該日夜精勤,努力聞思修行。我們修行人當中也有很大差別,有些人追求好吃好穿;有些人認為自己一定要從三界痛苦中出離;有些人則不僅自己要出離,所有的有情眾生都發願救度。法王如意寶著的《忠言心之明點》中說:“難得此身如曇花,超勝萬寶具大義。”我們應該了知,真正能夠使暇滿人身具有意義的,就是救度一切眾生,如果這一點做不到,至少也應該為了自己的解脫而努力,切莫使如曇花般難得的人身無義而逝。

最後,依靠佛陀所歡喜之正道精進修行。釋迦牟尼佛曾經說:“吾為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於自己。”若想獲得真正解脫者,一定要對諸佛所宣說之聖道深信不疑,如果無有誠信而捨棄正道,即使精進修持也無法獲得解脫,如佛經中雲:“諸無正信者,白法不生起,種子為火燒,綠芽如何生?”但是,若雖入正道,卻懈怠懶散,放逸度日,則也不能了知心之本面,頌雲:“見心性本面,見諸佛難比,諸無精進者,豈不見迷亂?”因此說,依靠正道與精進修行非常重要,若具足此二者,則一切所行皆成善法。

甲二(論義)分三: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無二慧見。

乙一分三:一、需發出離心之理;二、能生出離心之方便法;三、生出離心之量。

丙一、需發出離心之理: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

貪執世間束縛眾,故當首先尋出離。

無有清淨出離心,唯一尋求三有苦海安樂的眾生,不能獲得寂滅之法,所以,因貪執世間而被束縛于輪回的眾生,首先應當尋求出離心。

出離心即對三界六道生起強烈的厭煩心,想要從輪回的大苦海中出離。有些人認為,人道很苦,想從中出離,然後享受天界安樂,這只是相似的出離心。因三界之中,不論生於何道,皆為苦性,彌勒菩薩雲:“五趣之中無安樂,不淨室中無妙香。”眾生由於無明習氣所感,無始以來即對三界的有漏安樂進行串習,對其產生了強烈的貪執,由此沉溺于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脫。所以,修行人首先應該生起出離心,斷除對輪回安樂的貪著,才能真正走上解脫之道。

昔日,世尊的弟弟難陀因貪戀妻子而不願出家修行,後來雖由世尊引導趨入佛門,但出家後卻不修學律儀想要逃跑。於是,世尊以神通力,領著難陀去往雪山,見到一盲眼母猿,世尊問難陀:“這盲猿與你的妻子班紮日嘎哪一個美?”難陀說:“我的妻子美,此猿百千分亦不及一。”世尊說:“那我們去天界吧。”至於天界,世尊讓難陀自行前往,難陀見諸天子各住自宮,由眾多天女圍繞嬉戲,享受不可思議安樂受用,但是有一個宮殿內,雖然住了很多天女,卻無有天子,於是問天女:“這是什麼緣故?”天女說:“人間世尊的弟弟難陀,因守持淨戒,死後將轉生於天界,這就是他的宮殿。”難陀聽後非常高興,回到世尊跟前,世尊問:“諸天女與你的妻子,哪一個更美?”“諸天女更美,就像前面盲眼母猿與班紮日嘎的差別一樣。”難陀回到人間後,為了將來能夠享受天界安樂而守持清淨戒律。世尊告訴諸比丘:“難陀是為了轉生天界而出家,你們則是為了獲得涅而出家,你們走的是不同的路,所以不要和難陀講話,不要與他坐在同一座墊上……”諸比丘皆如教奉行,這時難陀苦惱地想:諸位比丘均已捨棄我,但阿難是我的弟弟,應該不會如此對我。於是來到阿難面前,可是阿難亦離座而去,問其原因,阿難說這是世尊的吩咐,難陀聽後非常難過。這時世尊來到難陀面前問他:“你是否想去地獄看一看?”他回答:“想去。”於是,世尊以神通引其至地獄處,難陀見有無量眾生在感受痛苦,其中有一空鍋,火焰熊熊熾燃,眾多獄卒圍繞,他問:“為什麼鍋中無有眾生?”獄卒回答:“世尊的弟弟難陀為了獲得天人安樂而守持戒律,由持戒所生善果窮盡後將會轉生於此。”難陀聽後非常害怕,從此以後徹底斷除欲享天樂之心,發起猛厲出離心,為超離三界輪回而真實守護戒律,最終證得阿羅漢果位。因此,若無有出離心,則別解脫戒的真實戒體也得不到,小乘阿羅漢果亦難證得。

丙二、能生出離心之方便:

人生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修持人生難得與壽命無常,可以斷除對今生的貪執;修持無欺業果與輪回痛苦,即可斷除對後世的貪執。

上面已經宣說了出離心的重要性。此頌中,宗喀巴大師再為我們宣說能夠生起真實出離心的竅訣,即共同四加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痛苦,無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以及華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對此四加行亦作過廣說。也就是說,想要生起出離心,則必須要斷除對今生來世的一切貪執,那應該如何斷除呢?

首先,思維人身難得。具足八閒暇和十圓滿的人身極為難得,如同盲龜值軛,亦如光滑牆壁上灑豆。《前行》中從本體、比喻、特法、數目四個方面講了人身難得,對於這些內容,我們應當多多思維,時刻想到此人身極其難得,由此而精進修法。

其次,思維壽命無常。內外器情世間,甚至天主聖尊等眾之壽命都是無常的,而且死亡因緣不定,有情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誰也不能確定下一刻自己是否還活在世間。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念死無常,以此鞭策自己精進修法。

若能對暇滿難得與壽命無常精進修習,則相續中即可斷除對於今生中的一切貪求,從而捨棄世間有漏安樂,生起大出離心。以前,一位弟子問上師阿底峽尊者:“上師圓寂後,我就去修習,可以嗎?”上師說:“觀修即可趣入正法嗎?”弟子又問:“那麼講經如何?”尊者又如前一樣回答。“我究竟應當行持何種法要最為殊勝呢?”上師回答說:“你應當依止仲敦巴尊者而行持捨棄世間之法。”又曾經在西藏貢地方,有一位行者轉經繞塔,仲敦巴尊者見到後說:“你轉經雖然很好,但不如修持一法更好。”這位行者想到:轉經繞塔可能功德不大,但讀誦大乘經典的功德一定很大。於是開始誦經,尊者見後,又對他說:“誦經雖極妙,然不如修持一法更妙。”他想:這種功德不大,那坐禪一定是很好的。之後就開始於靜處坐禪,尊者又如前一樣對他勸言,行者已經想不到其他修法,就請問仲敦巴尊者:“我究竟應當修持何法呢?”尊者回答:“捨棄今世!捨棄今世!”需要了知,今生的瑣事只能將我們束縛於輪回之中,所以,應當精進修習人生難得、壽命無常,以此斷除對三界輪回的一切貪著,成辦究竟解脫的菩提大道。

複次,思維業果不虛。不論是善業、惡業,于未受業報之前,乃至多劫亦不會消盡,終有一日因緣成熟而感受果報。但是,奧妙深細的因果不是一般人所能抉擇,只有本師釋迦牟尼佛能夠了知,所以我們的一切所行皆應以上師、佛陀之教言作為標準,並且經常讀誦《百業經》等宣說業果之經論,即可對善惡之法詳細取捨,從而逐漸斷盡黑業過失,增上白業功德。

最後,思維輪回痛苦。一切眾生皆被業惑束縛,安住于如同火宅般的三界之中,無有少許安樂,《正法念處經》雲:“地獄有情受獄火,餓鬼感受饑餓苦,旁生感受互食苦,人間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爭鬥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輪回猶如針之尖,何時亦無有安樂。”因此,我們應時刻思維、觀想輪回痛苦,斷除對輪回的貪執。如果能夠對三有輪回如同膽病之人見油膩食物一樣,不生一絲希求之心,則即使不精勤防護惡業,自己的行為也會逐漸趨於善法。

這樣對業果不虛、輪回痛苦思維修習後,定能生起斷除對後世諸樂貪著之心。由於已經斷除對今生來世的一切希求,則必定可以發起真實出離心,並趨入解脫正法,法王如意寶說:“若能對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無欺因果以及輪回痛苦精進觀修,則在自相續中一定可以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所以,大家應該精進觀修此四加行,在相續中未生起真實定解之前,均應不懈努力,以此作為自己的究竟修法。

丙三、生出離心之量:

修後於諸輪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對於上述修法精勤觀修之後,相續中于諸輪回之安樂一刹那也不生起羡慕之心,日日夜夜唯一希求解脫,這時,說明已經生起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

宗喀巴大師以此頌宣說了生起真實出離心的界限。對上述四加行思維修習之後,對於三界輪回中一切興盛之世事,自心不會生起刹那的希求欲望、貪戀、羡慕,如噶當派格西朗日塘巴,時時刻刻不放逸思維人生難得、輪回皆苦等,修行一生只笑過一次,唯一晝夜不眠地精勤修持。若能如此精勤不懈地修習正法,唯一希求解脫之果,即說明已經生起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

以前我在看到宗喀巴大師的這部論後,也曾經對自己是否得到戒體生起懷疑,因為戒律中講:沒有出離心得不到別解脫戒的戒體。而宗喀巴大師所說的這種界限非常嚴格,對於一般人來說很難做到,如果以此來要求現在的修行人,那麼很多人的出離心確實很難生起。但是,如果大家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今生來世,不是為了自己的快樂,上師法王如意寶說:這也可以算是出離心。所以,諸位行者應當時刻觀察自相續,是否具足出離心,如果宗喀巴大師的要求做不到,那最少也應該生起不希求今生來世之心,這一點極為重要。

乙二(菩提心)分二:一、需發菩提心之理由;二、如何發菩提心。

丙一、需發菩提心之理由:

倘若於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雖然相續中已經具足了出離心,但此出離心若未被菩提心攝持,也不能成為菩提安樂之因,所以,諸位智者應當發起殊勝菩提心。

我們都知道,小乘的修行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他們對整個世間不會生起一絲羡慕之心,但是這樣能不能成就佛果呢?不能。因為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以不能成為圓滿無上菩提正果之因。這裏的“菩提”,是指果菩提,也即涅或佛的果位,聲緣乘以出離心攝持可以獲得聲緣阿羅漢果位,但圓滿的佛果是不能成就的。華智仁波切曾經說:“具足菩提心者,已具足成佛之根本因;若無菩提心,則一切大乘法行俱失。”所以,我們很多人不要把菩提心看得微不足道,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你具足各種神通、天天面見本尊等,亦無有任何意義,或許是邪魔所顯;若具足菩提心,即使無有神通神變,未見本尊,也已經具足了圓滿無上菩提佛果之因。因此具有智慧的大乘根器者,應當發起殊勝菩提心。

我們每天上課之前,上師如意寶都會說:“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上師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就是讓大家將聽法的功德以菩提心來攝持。我們在聽課時,如果沒有菩提心攝持,只是想:以今天聽課的功德,希望我能夠從三界輪回當中解脫。這樣只能得到一個小乘果,這種聽課方法是不對的。若我們能夠在一刹那間想到:我為一切眾生聽課,我為一切眾生念經,我為一切眾生……。這樣即使是做一點小事,也已經成為無上菩提之因。《入菩薩行》雲:“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因此,對於聞思修等一切善法,皆以殊勝菩提心攝持極為重要。

我們不要只是追求一些境界,境界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具足出離心、菩提心與無二慧。當然無二慧是斷除輪回的根本,若能生起是最好的,但如果不具足,只是出離心與菩提心也非常好,因為不論是在自己修學的過程中,還是以後攝受弟子,此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兩大竅訣。

丙二、如何發菩提心:

思為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於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輾轉投生三有中,不斷感受三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三界有情被猛烈的四大瀑流所衝擊,以無法阻擋的業索緊緊束縛而囚困於我執的鐵網之中,被無明的黑暗籠罩而不自在地輾轉投生於三有,不斷感受三大痛苦。思維處於此悲慘狀況的老母有情,我應當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四瀑”指四大瀑流。有兩種解釋方法:第一種,四瀑流指生、老、病、死,因為每一位有情都在感受生、老、病、死四大痛苦,將此四者,喻如瀑流,就如同激流之中的水生動物不得自在而受難忍痛苦;同樣,輪回苦海中,所有眾生皆被此四大瀑流之苦水衝擊,無有少許自在,感受無量痛苦,亦難以得到解脫的機會,非常可憐。第二種解釋,四瀑流指無明、見、欲、有四種,無明瀑流,即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皆有俱生無明,如瀑流之水無有間斷;見瀑流,指末法時期的眾生充滿斷見、常見、邪見等諸多惡劣之見;欲瀑流,所有的有情皆充滿欲望,對名色財食睡不斷地希求;有瀑流,眾生以十二因緣作聯結而沉溺于輪回,如同旋火輪,始終流轉於三有苦海之中。整個三界六道的一切眾生,由於無明習氣導致,無始以來在生死輪回之大海中,感受無量難忍的痛苦,時常被四大瀑流所衝擊,無有停息之時,亦無有自由自在享受安樂的良機。

眾生對貪嗔癡等煩惱的堅固串習,不是一兩天修法即可止息的,即使佛陀顯現也不會消盡,所以這裏將業惑比喻成“繩索”,眾生就是被這種業力之索束縛於三有輪回的監獄之中;眾生相續中的俱生無明與遍計無明,以及無始以來的我法二執,則喻如堅硬的“鐵網”,難以穿破。就這樣,可憐的有情被業力的繩索束縛,關在我執的鐵網監獄之中,難以出離,就好像一個國王治罰犯人,先用繩子將其捆綁,然後丟到海中,他跟著波浪旋轉了很長時間,終於出來之後,卻又把他關在鐵鑄的監獄之中,難以逃脫。

“無明”是十二緣起的第一支,也即愚癡。這種愚癡是有情與生俱有的,當然,我執與無明可以合在一起講,也可分開來講,在這裏將此二者分開,把無明比喻成一個大“黑暗”,輪回中的眾生既沒有智慧的日光,亦無有信心的月光,整個天空與世間都非常黑暗。《華嚴經》中說:“眾生皆有佛性”,又有經中說:“眾生即迷,佛陀即覺。”眾生雖然具足佛性,但無明煩惱如同厚厚的烏雲,已將此光明的佛性遮蔽,無法明見心之本性,猶如太陽被濃厚之烏雲障蔽,因此,宗喀巴大師說:“眾生極可憐,既有生死老病等諸苦,亦有業力感受諸苦,還有無明煩惱等痛苦及我法二執諸苦。”寂天菩薩說:“自迷癡狂徒,嗚呼滿天下!”所以,由此黑暗的籠罩,眾生已經不知不覺地昏迷了,這都是我執與無明的緣故,而真正已經證悟的大菩薩看此世間,一方面發出十分稀有的感歎,一方面則將一切眾生作為生起大悲之對境。

上面已經講了發菩提心的所緣——可憐眾生,那應該如何發起菩提心呢?

無始以來的眾生不知道行持善法,在輪回的漩渦中生生死死,不停地旋轉,龍樹菩薩說:“每個眾生無始以來流轉輪回中,其生於地獄中所飲過的鐵水,若能積聚者,較四大海洋還要多;其複生於微小旁生,如螞蟻等之身肢,若能積聚者,則較須彌山還高。”在流轉過程中,恒常感受著苦苦、變苦、行苦的危害,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說:“三界輪回中,皆有三大苦,眾生均遭此,痛苦受折磨。”思維這些道理,目睹眾生之苦,想到所有眾生皆做過我的父母,其時對我恩德極大、格外慈湣、情深難量,而今他們沉淪在生死苦海中,感受難忍的痛苦,如果我不救度他們,誰來救度他們呢?從而生起無量的慈悲之心,願所有眾生解脫於生死輪回,此即為願菩提心;在此願力推動下,行持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行為來救度眾生即行菩提心。

一般在修習菩提心之前,首先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是菩提心的一個重要前行,此前行修好之後,無偽的菩提心即可隨之生起,因此經常如此修習至關重要。

乙三(無二慧見)分四:一、需證無二慧見之理由;二、認識無二慧見之補特伽羅;三、認清其見是否觀察已究竟;四、旁述。

丙一、需證無二慧見之理由:

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

亦不能斷三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

若不具足證悟實相的智慧,縱然修習出離心與菩提心,也不能斷除三有的根本,所以諸位智者應當精勤修行,以求證悟緣起之法。

前面已經講了出離心與菩提心,出離心屬於大小乘的共同法門,菩提心則是大乘的不共法門,此二者十分重要。若想真正修習佛法,基礎一定要打好,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作了一個很好的比喻:“譬如冬季於冰面上建造九層高樓,在上面塗上色彩、畫出圖案,而到了夏天便會倒塌。”同樣,學佛者若不具足佛教的基礎,則其修行就會如同冰地高樓。

那麼,如果已經具足出離心與菩提心,卻沒有了達真實義的智慧,這樣能否得到解脫呢?若想獲得究竟解脫,必須要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而斷除二障則必須通達人法二無我的空性智慧。因此,只是具足出離心與菩提心並不能斷除輪回之根,一定要具足無二慧的正見,才能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其中煩惱障主要是對解脫生死輪回作障礙,而所知障則是成就佛果的主要障礙。因此小乘阿羅漢為了自己能夠超脫生死輪回,需要精勤修持人無我空性的智慧,以此斷除煩惱障而獲得阿羅漢果;修行大乘者,則更須通達法無我,以此圓滿空性智慧,徹盡二障,方能圓成正覺果位。麥彭仁波切雲:“若具足正見者,不論修何密法,念何儀軌、密咒等,悉有功德和加持,亦會直接獲得驗相。若不具正見者,於密教中修何密法,念何儀軌、心咒等,亦不會有感應,顯教中看何經論亦不得真正效益。”因此,不論是顯教還是密教,抉擇正見並且進一步證悟極為重要。

《中觀根本慧論》中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因緣,亦即緣起,我們有時將名言中萬法的顯現稱為緣起;有時將勝義中的萬法皆空也稱為緣起。此處的緣起,是指證悟遠離四邊八戲的無二智慧,此乃真正的緣起。所以宗喀巴大師說:雖然具足出離心與菩提心,但仍不足夠,還需要緣起性空的正見智慧,這才是我們這裏真正要抉擇的殊勝法要,也是趣向佛陀正覺果位的唯一途徑。那麼,此無二慧的正見,應依何種方法通達呢?在顯宗,首先依教理進行聞思,於此過程中遣除自己所有的疑惑,相續中生起堅固定解,之後依此見解修行,即可很快通達萬法之真實義;密宗則依靠上師的加持與竅訣即可迅速通達萬法實相,不過,這種方法若非真正利根者很難做到,因其不具足聞思智慧,也不精通教義正理,若受外境影響,極易退失,所以應當按次第如理如法地修行。

丙二、認識無二慧見之補特伽羅: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如果誰見到輪涅諸法在名言中是無欺因果之顯現,而勝義中滅除一切能緣所緣境,則此人已經踏上了諸佛所歡喜之道。

有些人認為,證悟空性時就是空空一片,連世俗中的因果輪回也不存在;有些人則實執很重,認為一切萬法不僅有,而且都是實實在在的,否則將如同空中懸桶,無有所依。這些人以堅固的執著蒙蔽了自己的慧眼,已經離諸佛所歡喜之道越來越遠。那麼,何者才能夠真正使諸佛生起歡喜呢?

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徹底了悟實空後,空性顯現緣起性,現空何者皆不執,”在學道修行過程中,如果誰已經現見了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皆是緣起,在正顯之時即是本來無實之空性,那麼此人已經趨入諸佛歡喜之道。也就是說,名言中因果輪回等法無欺存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二取未消融於法界之前,此善惡因果毫許也不虛妄,《澄清寶珠論》中說:“乃至能取所取未消於法界之前,諸眾生之此等顯現續不可滅盡,並有利有害故。”但從入根本慧定的角度而言,諸法本體空性,一切山河大地、有情萬法皆融入法界,遠離一切戲論。因此,如果能夠通達名言中諸法如夢如幻,勝義中不見任何自相之法,一切能緣所緣皆為無有,則此人已經通達萬法的究竟本性。

或者從破二邊的角度來講,名言中萬法顯現,是“永無欺惑之因果”,故非無;勝義中諸法自性本空,已經“滅除一切所緣境”,故非有。《定解寶燈論》雲:“非有非無大圓滿,遠離一切四邊戲。”如果能夠對此真實通達,則此人已經通達正法。

丙三(認清其見是否觀察已究竟)分二:一、說未究竟之見量;二、宣說已究竟之見量。

丁一、說未究竟之見量:

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

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

無論何時,只要對無欺緣起之顯現,以及遠離一切所許的空性分開執著,則此時還未通達佛之究竟密意。

對此處觀察究竟與不究竟見的問題上,各大宗派有很大辯論。格魯派認為,宗喀巴大師所抉擇的無遮單空是最究竟的見解;而薩迦派與甯瑪巴則認為,宗喀巴大師只是為了方便引導某些眾生,而宣說了無遮單空,是暫時建立的一個不究竟觀點,所以並非大師最究竟的自宗。在《定解寶燈論》中針對格魯派作了很多辯駁,那麼,是不是宗喀巴大師真的具有這些過失呢?實際上,宗喀巴大師是真正文殊菩薩的化現,而且宣說他最究竟觀點的論著也很多,在其早期所作的《現觀莊嚴論善說·金疏》、《甘露妙藥論》、給仁達瓦上師的信以及本論等諸多論典中所表述的觀點,與寧瑪派所許大中觀的觀點完全一致。所以,應當了知,表面看來好像直接、間接地在破斥宗喀巴大師的觀點,但真正破除的對象,是後學者對宗喀巴大師觀點的不正確理解,是針對格魯派弟子將單空執為了義的角度而作的分析,全知麥彭仁波切也指出:以宗喀巴大師的此種觀點,可以明確看出,大師已經慈悲地為初學者指出了修習單空的重要性。因此,甯瑪派對宗喀巴大師無有少許懷疑,一刹那亦未想到其未證悟或未通達中觀見,但在顯現上,大師後期的一些中觀著作中,將自己的中觀見解釋為無遮,安立了自己暫時的觀點,而寧瑪派也僅是針對此觀點進行了遮破分析,使後學者了知究竟見與暫時中觀見之異同,由此而作詳細取捨,這也必定相合宗喀巴大師之密意。

那麼,宗喀巴大師認為未究竟見的界限如何呢?名言中,一切萬法依靠緣起而無欺顯現、真實不虛;勝義中萬法是空性的本體、遠離一切所許,此二者誰見為相違,也即執著空時不現、現時不空,現空二者成為矛盾,乃至有此執著之間,此人即尚未通達佛的真實密意。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單空並不是宗喀巴大師的最究竟觀點,只是在個別眾生面前暫時安立而已。

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有”與“無”二者是矛盾的,有時即不是無,無時即不成為有。同樣,萬法顯現時就不是空性,空時就不是顯現,在凡夫的分別意識中,由於無始以來的串習,有無二者顯然是矛盾的。但是,換一個角度分析,比如我昨晚的夢中,現見山河大地、藍天白雲,它們真實不虛地在夢中存在,而早上醒來,山河大地、藍天白雲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我早上醒來之後的“無”與昨晚夢中的“有”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在夢中,我說“有”,而醒來之後又說“無”,誰能說我的觀點相違呢?同樣,顯現與空性即是如此。我們在座的人實際都是在做夢,你們在夢中聽法,而我在夢中為你們講法,然後我們在夢中精勤地修積善法,如果善法資糧不圓滿,就一直在做夢,總是醒不過來,而一旦有一天醒來時,就會知道,原來夢中的山河大地確實是沒有的,但是也不能否定夢中所積累的善法因緣,因為沒有修積善法,就還是在夢中醒不過來。 

現在有很多修行人,雖然從見解上已經了知萬法空性的道理,但貪嗔癡的煩惱還是存在,這就需要我們精進修行,就好像眼翳者見到的海螺是黃色,雖然醫生已經告訴他實際海螺是白色的,但乃至病未痊癒之間,無論如何也見不到海螺的本來面目。因此,只有精勤地聞思修行,依靠它的力量,才能斷除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等煩惱病,才能真正了知佛的究竟密意。

丁二、說已究竟之見量:

一旦無有輪番時,現見無欺之緣起, 

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一旦顯現與空性在同一時間內,無需輪番而現量得見,且已斷除一切執著,此時的見解即已究竟圓滿。

“輪番”,也即交替、輪流。在凡夫面前,現與空無法同時存在,只有輪番的過程;一旦通過上師的加持和聞思修等資糧的圓滿,現與空可以同時現見,而不需要輪番之時,即是已經真正通達了現空無別的境界。在這裏已經講了宗喀巴大師的究竟見解,也就是現與空皆不執著,此二者無二無別,現就是空,空就是現,如《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觀點與大中觀、大圓滿、大手印等,雖然名字不同,但實際意義無有差別,《定解寶燈論》中說:“一旦無有輪番修,獲得雙運智慧時,……遠離戲論大中觀,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皆是離心智慧故,餘分別念不可思。”此時已經證悟大空離戲之殊勝智慧,對於顯現空性二者皆不執著,轉生輪回之種子也悉皆滅盡,如《四百論》雲:“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因此,從最究竟的見解而言,薩迦、格魯、寧瑪、禪宗等各大宗派,實際上根本無有相違之處,因為諸大宗派為相應不同眾生的根基,暫時安立不同的方便與修道,但最終所抉擇的均為明空無別之境界。

在解釋此頌時,格魯派有些後學論師,如格西希繞蔣措,他將“斷除一切執著相”解釋為:滅盡一切外境顯現之實執。也就是說顯現的法沒有破,只是破其上面的實有,而此顯現與破除實有後留下的空性在同一法上存在。這種解釋方法顯然是不對的,《定解寶燈論》中雲:“柱與成實柱二者,一體一遮另亦破,他體雖破非柱實,柱體不空堪觀察。”如果按照你們的觀點,那麼,柱子上的實有與柱子二者,是一體還是異體?若承許為一體,則在遮破實有的同時,柱子也已經遮破;若承許是異體,則雖然已經破除了顯現法柱子的實有,但柱子已經成為勝義中亦不空的堪忍法,這顯然與中觀自續派、應成派抉擇勝義的理論相違,而且與宗喀巴大師究竟所要抉擇的觀點明顯不符。

丙四、旁述:

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為邊執見所奪。

若已了知以顯現破除有邊,以空性破除無邊的性空顯現之理,則自己的見解始終不會被各種邊執見所強奪。

宗喀巴大師于此處以旁述方式破除有無二邊。

一般情況下,按照外道與內道小乘所承許,瓶子因為有顯現,所以是有,以此破除無邊;石女兒未顯現的緣故,所以是無,以此破除有邊。但在這個頌詞中,宗喀巴大師運用了一個非常殊勝的觀察方法,也就是說,為什麼不是有?因為顯現的緣故,所以非有;為什麼不是無?因為空性的緣故,所以非無。

此頌詞的涵義非常深,平時我們均是以“有”破無,以“無”破有,而在這裏,宗喀巴大師運用逆向思維為我們宣說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大家應該認真分析。以前,上師法王如意寶也曾給格魯派的幾位大格西解釋過這個頌詞,也就是說,這裏的顯現並非是相似的顯現,而是大顯現;空性也並非相似空性,而是大空性,此顯現與空性無二無別。這樣一來,此頌也就不是十分難懂了,那應該如何解釋呢?“以現除有邊”,“現”即現空無別之中的顯現,因此“現”即是空,由於以空可以破除有邊,故以現也可以破除有邊,因為此二者無有差別;“以空遣除無有邊”,“空”即現空無別中的空,是故“空”即是現,因為以顯現可以破無邊,所以空性也可以破除無邊。

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一旦我們已經真實了達現即是空、空即是現,並非口中所說,而是真實安住于此光明與空性無離無合的境界之中;而在名言中,誠信因果,對自己的行為作微細的取捨,此時,不論是外道的常見、斷見,還是內道有部、經部、唯識以及中觀自續派的種種細微執著,任何邊執見也不會使自己的見解動搖,即使一百位大班智達前來辯駁,此見亦如同須彌山王一般穩固,不為所動。

甲三、末義:

如是三主要道論,自己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而精進,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三主要道論中所講內容,若自己已經如理如實地通達,即應當依止寂靜處精進修持,以求獲得究竟解脫之佛果。

以上已經通過心要竅訣的方式宣說了三主要道,但亦並非除此三要道以外無有其他道,如聽課、講經、念經、頂禮、佈施、持戒等,均為成佛之因,而其中最主要的三大扼要,即是出離心、菩提心與無二慧。

宗喀巴大師在給仁達瓦上師的信上也講到:初學者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與無二慧時,切莫追求一些高深法要,應先於此三者下苦功。所以我們在修行時,首先觀察自己是否具足出離心,若不具足,應先以執著的方式尋求生起出離心,此心逐漸穩固後,則會自然生起,無需勤作;之後,再尋求能夠生起菩提心的方便,比如經常閱讀講述菩提心的論著,思維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依止具有真實菩提心的善知識;殊勝菩提心生起並穩固後,則應多聞思中觀正理,於善知識面前尋求中觀方面的竅訣,以期通達最重要之正見,之後才可以尋求甚深法要而進行修持。

宗喀巴大師在此處已經為我們明示修行所需之次第,初學者按此次第行持尤其重要,在未打好基礎之前,萬萬不可盲目尋求高見解、深法要,否則毫無意義,如同冰上高樓。若此基礎已經穩固,則自然會對世間瑣事以及三界輪回產生厭離;目睹痛苦眾生時,相續中自然會生起大悲心,為使眾生離苦得樂而發起願行菩提心;之後無二慧的正見也會於無勤之中生起。此三主要道均是心上之法,釋迦牟尼佛宣講八萬四千法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調伏我們的心,而修行是相合於心的,因此我們應以正道修行,努力調伏自心。

宗喀巴大師還勸誡我們,雖然已經了達此三主要道,但仍須去往靜處精勤修行,麥彭仁波切也說過:印藏諸多大德,均是通過長期苦修後才證悟的;現在末法時期,諸多愚者既不勤修苦行,也不具足聞思智慧,一刹那就證悟了,對此應該生起大懷疑。所以初學者依止靜處修行十分重要,因初期證悟的境界非常不穩固,易受外界影響,智悲光尊者說:初期修學者,所證見之境界不穩固,如同雲中之太陽,易被烏雲所遮蓋。由於無始以來串習的貪嗔煩惱非常嚴重,初學者若與世間人交往時間過長,通過聞思修所生起的少許證相會漸漸消失。因此,我們應當追隨古今高僧大德的足跡,迅速捨棄世間雜亂瑣事,依止寂靜處修持妙法至為重要。

此乃多聞比丘羅桑劄巴(宗喀巴)對侄兒查闊之教言。

這是宗喀巴大師對查闊的殊勝教言,也為諸位道友宣講了最好的修行竅訣,希望大家精進修持。

 

以此善根回向一切眾生,願彼等暫得人天安樂,究竟獲得無上佛果。願吉祥!

旺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旺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證成現象即佛論》.榮森班智達造.  堪布 慈誠羅珠釋義

《證成現象即佛論》,是關於密法見解方面的一個比較短小的論典,下面將簡略講述。
清淨見是密法最核心、最重要、最突出的獨到見解。雖然顯宗的《維摩詰經》也很清楚地講述了清淨見,承認世界的本質不是我們所看到的不清淨的大千世界,而是清淨的佛刹,但除­了《維摩詰經》等少數經典以外,很難在顯宗經典中找出清淨見的內容;另外,雖然第三轉法輪中廣泛地論述了如來藏,但除了如來藏以外,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更清楚、更深廣的清淨­見,所以,顯宗的清淨見沒有密法裏講得清晰詳細,而且顯宗也沒有提供任何關於清淨觀的修法。

旺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向解脫》DVD,是這兩年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在廣州、北京等地開示的結集,內容包含:
第一片:夢幻世界、佛法的次第;
第二片:大乘佛法的修道(上)、(下);
第三片:人無我的實相(上)、(下);
第四片:中觀實修法、踏上解脫之道。
歡迎十方道友研讀!

旺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師瑜伽 祈禱蓮師有聲書》http://tw.streetvoice.com/music/vito123/song/151981/

《大圓滿前行》中引用續部的教證說:
“何人俱胝劫,修十萬本尊,​不如一剎那,憶念上師勝。
很多上師經常講,修任何一個法之前,最​好先修一座上師瑜伽。
以前華智仁波切、紐西隆多、阿瓊堪布的傳承​中,都有這樣的傳統。~智悲佛網《上師瑜伽 祈禱蓮師有聲書》下載
http://www.zhibeifw.com/news/l​ist.php?id=1150

 


金剛七句祈禱文

 

 

吽歐堅耶潔呢向燦   吽鄔金剎土西北隅
班瑪給薩東波拉       蓮莖花胚之座上
雅燦卻格哦哲尼       獲證稀有勝成就
班瑪炯內義色扎       世稱名號蓮花生
括德卡卓芒布果       無量空行眷圍繞
切潔吉色達哲傑       我隨汝尊而修持
新吉落謝夏色所       為賜加持祈降臨
格熱巴瑪色德吽       格熱巴瑪色德吽

嗡啊吽 班扎格熱班瑪色德吽

緣起:

在印度那爛陀學院,佛教學者和外道論師辯論不能贏,多人同時夢到空行母喜哇秋出現說:
「你們辯不過外道論師,如果不請我兄長金剛顱縵力(即蓮華生大士)出馬,辯論將輸,佛法將會式微」。
論師問:「辯論在即,而蓮師住處距離甚遠,如何邀請?」
空行母答:「在你們寺院屋頂陳設供養,焚香奏樂,齊聲念此「蓮師七句祈請文」。

次日學者們討論夢境,雖不很相信,但這時辯論在即,別無選擇,遂設供做此祈請,
蓮華生大士瞬間由空中如奇跡般出現,代表佛教和外道辯論,獲得勝利。
外道以法力威脅,蓮師取出獅面空行母所給寶匣,出十四字猛咒,降伏外道,這是「蓮師七句祈請文」出世的因緣。
  
後來在第九世紀蓮師入西藏弘揚建立佛法後,教此祈請文給赤松德贊王及其他弟子,並且為了傳給後世行者,
藏在許多伏藏中。後世取出的伏藏法中,都有這「七句祈請文」。

西藏金剛乘寧瑪派(紅教)的任何祈禱、修法、儀軌前,都先念此「蓮師七句祈請文」三遍,
祈求蓮華生祖師加持。許多行者都念過這祈請文十萬遍以上。
「蓮師七句祈請文」是蓮華生大士自己咐囑當時及後世弟子用來和其相應並得其加持的方法。




師依止法王如意寶,一心一意,對傳承上師與根本上師深具不共之信心,故其境界令人無法揣測,隨口所說之語往往帶有驚人的預見性與準確性,令座下弟子頗感敬畏,不敢造次。 法王曾親賜師一尊無垢光尊者像,授權今後可翻譯並傳講大圓滿法。 然師平時為人低調,閉口不言自己功德,只稱自己與業障凡夫無異。 平日信眾之供養,均用於上供下施或僧眾常住之用,日常生活極為簡樸,一條腰帶用了近二十年仍捨不得換。
師尤對漢地四眾弟子,極具深恩厚德。 因嘆於末法時期聖教衰危、邪外猖獗,志欲廣弘正法於漢土,於是日夜操勞、嘔心瀝血,二十多年來,日不缺講,夜不乏譯,以至於英年便重病纏身,弟子們常含淚勸師休息,但師總­以"不累"、"沒事"為由加以拒絕。 如今,師作令人嘆為觀止,現已付梓的法本就有一百多冊(其數量仍在不斷增加),其中,譯作系列32冊收集於"顯密寶庫",著作系列31冊收集於"妙法寶庫",講座系列38­冊收集於"智悲寶庫"。

每月跟蓮師見個面-藏曆初十

今天是藏曆初十
蓮師云:「我無來去,唯信我者,即現前說法。每月初十,我自來視諸弟子。」

索達吉堪布開示“如何祈禱蓮師”

《上師修法要文》中云:“猴年猴月之初十,鄔金我定臨藏土,此乃我之誓言也;每一初十之吉日,幻化決定遍藏地,誓言蓮生不欺惑。依賴於我具敬信,擺饈食子珍寶燦,相隨手鼓伴樂音,七句祈禱妙音喚,鄔金我由妙祥山,如愛子泣母不忍,加持降臨立堅誓。”

猴年猴月的初十,蓮師必定會來藏土,這是他的誓言;每個月的初十,蓮師的幻化身決定遍于藏地,此誓言不會欺惑任何人。具有信心和恭敬心的弟子,若以蓮師為依怙,擺設食子、珍寶等莊嚴供品,伴隨著手鼓、音樂,以妙音念誦七句祈禱文來呼喚,蓮師一定會從鄔金紅色銅山降臨,猶如母親不忍孩子啼哭一樣,他必定會應聲而至。這是蓮師的堅定誓言,諸如此類的無欺承諾有許多。

世間上有道德的人,尚且不會違背自己的誓言,那蓮師就更不用說了。因此,只要虔誠呼喚或祈禱,蓮師一定會降臨。記得法王如意寶在印度南卓佛學院,講《七句祈禱文講義》時說過:“現在有很多藏人在印度,你們可能會想:蓮師常去藏地,但會不會來印度啊?不要有這種懷疑。不管孩子在哪里哭,印度也好、漢地也好、藏地也好,母親馬上都會去的,根本不會分別是什麼地方,同樣,你們雖然現在住在印度,但只要虔誠祈禱,蓮師一定會立即降臨。”

現在修蓮師法的人,漢地有很多,美國、日本也不少,但不管在哪一個地方,不管是誰在祈禱,只要你有信心,蓮師定會當下現前。就如同水器只要清澈無垢,月影便會在裏面映現,而不會有絲毫偏墮之心。因此,道友們也不要有種種分別念,應該一心一意地祈禱蓮師。
祈禱之後,心裏自然會有種滋潤感,到了一定時候,這種境界不是光靠理論來成立,而是在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修行順暢了,信心增上了,智慧開啟了,正見、定解也現前了,這就是諸佛菩薩加持融入心的征相。反之,倘若沒有得到加持,你口頭上說得再漂亮,但法就是法、人就是人,中間始終會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們修行人最需要的,就是將自心與佛菩薩的加持融為一體,若能如此,即使你沒有證悟聖者境界,但在凡夫地中,出離心等功德也會自然生起,世間八法、貪嗔煩惱也會逐漸遠離。因此,祈禱的確非常有必要。

那麼該如何祈禱呢?繞那朗巴的《耳傳寶庫,第四品益西措嘉之教言》中說:“去往山頂、空谷等合意的地方,祈禱呼喚好似頭已裂開般,生起厭離出離心,懷著感恩戴德的敬信,豌豆大的淚珠滴滴能清淨彌天罪障,這是一大要點。出現覺受,盡力護持。”

這個教言十分殊勝。意即我們應去往山頂、空谷、山洞、森林等無人空曠之處,在那裏因為環境的影響,自會對蓮師等佛菩薩生起信心。此時,若以七句祈禱文來勵力呼喚蓮師,或以各種祈禱文來呼喚自己有信心的本尊,頭就會像裂開一樣,(我看有些居士真的很有信心,一邊哭一邊祈禱“喇嘛欽”,他不是假裝的,這種祈禱完全把他身心轉變了。)對輪回不再有任何希求心,唯一只想從苦海中出離。因自己切身體會到了佛菩薩的法恩,故而會真實生起感恩之心,豌豆般大的眼淚滴滴淌下,以此能清淨彌天大罪。

這種眼淚很值錢的!世人為了感情、痛苦而流下的淚,不但沒有意義,可能還會帶來很多果報。有些人的淚水比較多,但你看一看,這到底是為誰而流?為蓮師、上師、本尊或可憐眾生而流的,有沒有?以前法王如意寶講法時,每每想到上師、想到蓮師,就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尤其在古烏拉澤講中陰法時,憶起當年蓮師在桑耶為他們傳授密法的情景後,老淚縱橫、哭泣不已……儘管二十多年過去了,但我一直記得那個場面。

我們可能沒有這樣的境現,但每次遇到法王去過、住過的地方,我的眼淚還是比較多。前不久我去五臺山閉關,事後有人問:“你閉關期間,見了什麼本尊沒有?”我說:“沒有,只是哭得比較多。”有時候心一靜下來,想起上師的恩德、諸佛菩薩的恩德,想起貪著輪回中無義瑣事的眾生,就會從內心深處生起信心和悲心,並流下淚水。不過,這也只是形象而已,並不是什麼境界,很多道友應該都有。尤其是剛學佛的居士,可能哭得最厲害,我們學院常有這樣的人,過路時不讓你過,一直擋在路邊,邊磕頭邊“嗚嗚”地哭,這種現象最近比較多——有些居士不好意思了,不用低頭,不是說你。

當你哭了很長時間以後,眼淚也流完了,此時的心好像變成了空白。從禪宗來講,這是種開悟的境界,一定要盡力護持,眼淚也用不著擦,就這樣坐著……

“出現覺受,盡力護持”,知道吧?對禪宗和大圓滿的修行人來講,這是很珍貴的竅訣!

 

蓮師心咒之功德
蓮花生大士伏藏 
噶瑪朗巴大師取藏    索達吉堪布翻譯

頂禮上師本尊空行!
益西措嘉女子我,供養外,內,密大曼茶羅
而呈白:“奇哉蓮花生大士,對我們當前西藏的一
切眾生,今生來世作了廣大利益,勝過您深恩
厚德者,以前未曾出現返回,以後也不會出現。
您已恩賜了如醍醐一般的修法,我雖是女流,卻
無有懷疑,而未來的眾生三心二意,剛強野蠻,
對妙法起邪見,尤其會誹謗無上密法,到那時,
一切眾生前疾疫,饑饉,刀兵頻起,尤其漢,
藏,蒙如同毀壞蟻穴一般,到了西藏百姓受苦
的時刻。您已宣說眾多扭轉方便,而未來的人
們無有空閒修行,個別想修行之人也是違緣重
重,眾生意願不一,不具足財物,行為不如法,
如此惡時極難阻擋於如此之時,唯一依靠蓮
師的修法心咒,有什麼利益?為利未來淺慧者,
請求宣說。“
爾後,蓮花生大士告言:“噢,具有信心的
女子您所陳述千真萬確,於未來如是時刻對眾
生必定有暫時究竟利益的不可估量竅訣修行,
許多已隱蔽成地伏藏,水伏藏,岩伏藏,虛空
伏藏等。惡時之際,有緣者的方便緣起極難聚
合,這是眾生福德窮盡之相。然而在如此之時,
這一“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在聖地或
寺院或高山之巔或大河之畔,鬼神魑魅猖獗的
溝頭溝尾等處,具足誓言的咒師,具足戒律的
僧眾,具足信心的士夫,具足法相的女子等,
如果在廣大發心的狀態中盡可能念誦百,千,
萬,十萬,千萬一億遍等,則功德利益威力
不可思議,於一切地方,能遣除疾疫,饑饉,
刀兵,戰亂,天災,凶兆,厄運,能令風調:雨
順,農牧豐裕,諸地吉祥。在今生,來世,中
陰,上根者直接,中根者於覺受中,下根者於
夢中屢屢見到我,次第圓滿地,道以後,必定
於妙拂洲剎土趨入男女持明行列。

即使(每天)不間斷念誦一百遍,也會使他
人悅意,在無勤中獲得食品,財物受用;
如果念誦千,萬遍等,則能懾服,加持他心,
無礙成就威力;
倘若念誦十萬,百萬遍等,則能懷柔三界,
懾服三有,役使鬼神,無礙成就四種事業,能
行持一切眾生所想的無量利益;
如若能念誦三千萬或七千萬遍等,則與三世
諸佛不相分離,與我無二無別,所有天龍八部
言聽計從,交口稱讚,成辦所囑託之事。
上根者於即生成就虹身,中根者在臨終時認
識母子光明,下根者也會在中陰面見我而顯現
解脫於自地,往生妙拂洲剎土,利益無量眾生。“
(益西措嘉空行母呈白:)“大士啊,宣說如
此無量廣大功德威力,恩德實大。蓮師心咒逐
字解釋的功德威力雖然不可估量,但為利益未
來眾生,請求攝略宣說。“

爾後蓮花生大士告言:“噢,善女子,”嗡啊
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並不是我獨有的心咒,
它是四續部本尊,九次第乘,八萬四千法蘊的
命根,此中俱全三世諸佛,上師本尊空行護法
等的心咒。俱全的原因何在呢?認真諦聽,銘
記在心,當念誦,當繕寫,當於未來眾生講說。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其中“嗡啊吽”是諸佛身語意的心咒;
班則是金剛部的心咒;
“革日”是珍寶部的心咒;
班瑪是蓮花部的心咒;
“斯德”是事業部的心咒;
“吽”是善逝部的心咒。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嗡”圓滿五方佛報身;
“啊”圓滿 無變法身;
“吽”圓滿化身蓮師;
“班則”圓滿黑日嘎之尊眾;
“革日”圓滿上師呀明尊眾;
“班瑪”圓滿空行本尊壇城的;
“斯德”是財神,伏藏的主之命脈;
“吽”,是無餘一切護法之命脈。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嗡啊吽”是三傳承 1之命脈;
“班則”是律藏,經藏之命脈;
“革日”是論藏,事續之命脈;
“班瑪”是行續,瑜伽續之命脈;
“斯德”是瑪哈,阿努之命脈;
“吽”是大圓滿阿後底之命脈。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以“嗡啊吽”清淨三毒障;
以“班則”清淨嗔心障;
以“革日”清淨我慢障;
以“班瑪”清淨貪心障;
以“斯德”清淨嫉妒障;
以“吽”清淨煩惱障。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三傳承:如來密意傳動,呀明表示傳動,補特伽羅耳傳動。
以“嗡啊吽”獲得法,報,化身;
以“班則獲得大圓鏡智;
以“革日獲得平等性智;
以“班瑪獲得妙觀察智;
以“斯德”獲得成所作智;
以“吽”獲得五種本智任運成就。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以“嗡啊吽”調伏天,鬼,人;
以“班則勝伏尋香,火神諸魔;
以“革日勝伏閻羅,羅剎諸魔;
以“班瑪”勝伏水神,風神諸魔;
以“斯德”勝伏夜叉,自在天神諸魔;
以“吽”勝伏惡曜,地神諸魔。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以“嗡啊吽”成就六,波羅蜜多;
以“班則”成就一切息業;
以“革日”成就一切增業;
以“班瑪”成就一切懷業;
以“斯德”成就一切事業;
以“吽”成就一切誅業。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以“嗡啊吽”回遮僧人苯教橛詛咒;
以“班則”回遮(他人所迎請)智慧本尊的
詛咒;
以“革日”回遮天龍八部詛咒;
以“班瑪”回遮世間鬼神詛咒;
以“斯德”回遮龍類,地神詛咒;
以“吽”回遮天,鬼,人詛咒。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以“嗡啊吽”摧毀五毒之魔軍;
以“班則”摧毀嗔心之魔軍;
以“革日”摧毀我慢之魔軍;
以“班瑪”摧毀貪心之魔軍;
以“斯德”摧毀嫉妒之魔軍;
以“吽”摧毀天,鬼,人之魔軍。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以“嗡啊吽”獲得身語意悉地;
以“班則獲得寂猛本尊悉地;
以“革日獲得呀明上師悉地;
以“班瑪獲得空行護法悉地;
以“斯德”獲得殊勝共同悉地;
以“吽”無餘獲得一切所求悉地。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以“嗡啊吽”往生本來剎土;
以“班則'往生東方現喜剎土;
以“革日”往生南方具德剎土;
以“班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以“斯德”往生北方事業剎土;
以“吽”往生中方不動剎土。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以“嗡啊吽”獲得三身持明;
以“班則獲得住地持明;
以“革日獲得壽自持明;
以“班瑪獲得大手印持明;
以“斯德”獲得任運持明;
以“吽”獲得異熟持明。


嗡啊吽班則革日班瑪斯德吽,
念誦一遍蓮師之心咒,
彼若有色世界也難容,
見聞憶念此之諸眾生
必定置於男女持明列。
無欺蓮師心咒諦實語,
若未如其所願而成辦,
蓮生我已欺惑諸有情,
決定無欺依教而修行。
此咒作成幡旗飄頂巔,
風觸眾生無疑得解脫,
抑或刻寫土木石面上,
予以開光設置道路旁,
誰見清淨疾疫諸魔障,
住於彼地鬼神皆遠離,
金粉書於藍紙系帶身,
一切魔障鬼王不能害。
如若命終不離屍體焚
彩虹縈繞定生極樂國,
繕寫諷誦功德不可量,
為利未來有情隱藏彼
願諸具緣之子得值遇。“



薩瑪雅!印印!印!於邪見者保密!印!印!印!交付
予具誓言者!印!印!印!化身噶瑪朗巴開合取伏藏而由黃紙中
抄錄。2009年8月26日譯

旺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 《修心八頌》略釋 】

《修心八頌》略釋

   朗日塘巴尊者 造頌 索達吉堪布 傳釋

    第一頌 恆懷珍愛

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

願成滿彼究竟利,恆常心懷珍愛情。

第二頌 思維卑劣

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卑劣,

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

第三頌 疾斷煩惱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第四頌 願惜此寶

秉性邪惡眾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恆惜此難得寶。

第五頌 自受虧損

他人出於嫉妒心,非埋辱駡謗我等,

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第六頌 視害為師

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願視彼為善知識。

第七頌 暗取他苦

無論直接與間接,願獻利樂於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我願暗中自取受。

第八頌 諸法如幻

願此一切我所行,不為人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無執離縛而解脫。

 

 

頂禮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為了渡化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

一、緣起

朗日塘巴尊者所造的《修心八頌》歷來都受到高僧大德們的重視和推崇,在國外,達賴喇嘛、貝諾法王及頂果欽哲仁波切等諸大德都多次為眾傳此要法,但他們多是念傳承或稍作解釋,沒有較廣的講解與釋經。在國內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極其重視此《修心八頌》,尤其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在所傳講的法要當中,把這部論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我剛到學院時,曾聽他老人家對僧眾說:“一個人如果想真的修行,首先要精通三部論典,即土美仁波切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宗喀巴大師著的《三主要道頌》及朗日塘巴尊者著的《修心八頌》。”並規定常住五明佛學院的僧眾必須背誦這三部論典。

迄今為止,法王如意寶已經為徒眾傳講了十幾次《修心八頌》,我自己也是在法王處得到了此論的殊勝傳承。

華智仁波切在著名的《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中講述了一個關於《修心八頌》的公案:

曾經有一位噶當派的格西恰格瓦,從小就依止了眾多善知識,精通五部大論,對新舊密法也相當憫熟,是位具有很高智慧的大格西。

一次,他到甲夏巴格西家中,看到枕邊有一個小經筐,恰格瓦格西拿起來翻閱,當見到“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的詞句,頓時生起猛厲信心,甚覺稀有難得。於是問道:“這個法叫什麼名字?在什麼地方能得到這個法?”甲夏巴格西告訴他:“這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修心八頌》中第五頌的後半偈,現在他還在世廣轉法輪,他是這個傳承的源泉。”

恰格瓦格西立即動身,千里迢迢趕赴拉薩尋找朗日塘巴尊者。一路上經歷了千辛萬苦,到達拉薩後,他一邊繞佛塔,一邊打聽消息。一天傍晚,從朗日方向來了一位癲病患者,恰格瓦格西向他打聽朗日塘巴的消息,病人告訴他,朗日塘巴尊者剛剛圓寂了。恰格瓦格西非常難過,就問是誰繼承了尊者的法位,病人說:“向雄巴格西和多德巴格西是尊者的兩大弟子,但是他倆每天都在為誰做法主而爭論。”此時恰格瓦格西深深感到失望。他覺得如果兩位大弟子真有《修心八頌》的傳承,肯定不會為誰當法主而爭論的。於是放棄了去朗日寺的打算。

但實際上,兩位大德並不是在爭奪法主,而是在互相推讓。向雄巴格西對多德巴格西說:“您年長請當法主,我會像恭敬朗日塘巴尊者那樣恭敬您。”多德巴格西卻說:“您年輕有為,智慧深廣,持戒清淨,應當做法主。”兩位大德因為謙讓而展開了“爭論”。那位癲病患者不知道原委,而使恰格瓦格西誤會了。

後來恰格瓦格西聽說霞洛瓦格西有真正的傳承,於是就去依止了霞洛瓦格西。當時霞洛瓦格西非常出名,每天都不停地轉法輪,隨行弟子很多。

這樣住了一段時間,關於修心方面的竅訣卻一直沒見傳授。恰格瓦格西心不滿足,對上師是否擁有此傳承產生了懷疑。一次霞洛瓦格西在繞佛塔時,恰格瓦格西將自己的披單鋪在上師經過的路上,請上師入座。上師說:“我沒有在外面坐的習慣,繞完塔就回去了,你有什麼事情就講吧。”恰格瓦格西說:“我曾看見‘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的句子,這個法到底殊勝不殊勝?”上師說:“這個法也殊勝,也不殊勝。如果想要今生成佛,這個法殊勝無比;若不想今生成佛,這個法就不重要,也不殊勝了。”“請問您有這個法的傳承嗎?”上師答道:“我確實有此傳承,這是我一生修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法。”恰格瓦格西請求上師傳授此法,上師說:“如果你能長久住在我身邊,我也許會傳給你。”於是恰格瓦格西在上師身邊一住就是六年,終於得到了《修心八頌》的全部傳承,並且一心專修,最後斷盡了我執和我所執。

二、著者簡述

噶當派格西朗日塘巴尊者(西元1054-1123),是阿底峽尊者六大弟子中布朵瓦格西的兩大弟子之一。往昔,朗日塘巴尊者曾經發願:生生世世皆以比丘身來渡化眾生。為此,吉祥天女護法神也隨之發願:若朗日塘巴尊者生生世世現比丘相弘法利生,我也發願生生世世護佑他完成渡生的事業。以此因緣,朗日塘巴尊者的傳承弟子,都有吉祥天女作為自己的護法神。

朗日塘巴尊者終生行持清淨戒律,最初於寂靜處修行了很長時間,後來攝受了眾多弟子,為他們廣轉法輪,據說隨行弟子有兩千多人。尊者在朗日這個地方建立“朗日寺”,所以,人們都稱他“朗日塘巴”。

朗日塘巴尊者終生不露笑臉。僅有一次,一隻小老鼠偷取曼茶盤上的一塊大松耳石時,因自力不足,就吱兒吱兒地喚來一隻小老鼠,兩隻老鼠一推一拉搬走了松耳石。見此情景,朗日塘巴尊者才露出了一生中唯一的笑容。

因尊者成天黑沉著臉,眾人稱之為“黑臉朗日塘巴”。有弟子勸他不要老是沉著臉,尊者卻說:“想到輪迴中的痛苦,三界之內沒有一個安樂之地,沒有一個歡喜之處,我無論如何都笑不出來。”

華智仁波切曾說:“如果要觀想修輪迴痛苦,應該像朗日塘巴那樣,時時刻刻觀想輪迴過患,從內心深處生起對輪迴的無比厭離。”有關朗日塘巴尊者的傳記,在《青史》中有較廣的介紹。

三、題目

《修心八頌》不是一部完整的論典。按照從印度所傳佛教經論的行文規則,論文開頭有頂禮句,結尾有回向文,這是佛教三藏不共同的特點。以此特點不僅可以區分內教和外教的經論,也可以直接從頂禮句中分清經律論三藏,又能從頂禮句中知道作者所屬教派,所依止的本尊等等。而《修心八頌》前無頂禮句,後無回向文,所以,可以推知這八頌可能是朗日塘巴尊者修行法要中的一個修心竅訣。

此中“修心”是指觀修自己的心相續。華智仁波切說:“修心修心修自心,以四修法修心者,身口雖無造一善,亦除解道外無趨。”所以,修心法要是整個佛法中最重要的修法。

此八頌亦是八個法要,是大乘菩薩律儀中的修行竅訣,也是根據阿底峽尊者、布朵瓦格西的菩提心竅訣為基礎而作的。八個頌詞雖各成一體,然而次第分明,完整地形成了一個修心法要體系。

四、頌義

第一頌 恆懷珍愛

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

願成滿彼究竟利,恆常心懷珍愛情。

每個真實的修道者,都應該具足這樣的心願。我將遍三界一切有情,流轉輪迴的無邊眾生,看作是比如意寶還殊勝的珍寶。因為,如意寶只能賜予我們暫時的利益---財物寶貝,卻不能賜予我們最大的利益---究竟涅梁;然而依靠眾生這個唯一殊勝的福田,種下菩提的種子,我們就能收穫世間的暫時安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安樂之果實。

比如六度中的布施度,如果沒有眾生,就不會有布施的對境,我們也就沒辦法進行布施了;又比如持戒度,煩惱是因眾生而起的,如果離開了人,又怎樣以持戒來對治煩惱呢?再如忍辱度,寂天菩薩說:“無害忍不生。”如果沒有眾生的怨恨,就不會有所修的安忍,也就不能成就安忍的功德。依此類推,精進、禪定及智慧度,都需要依靠眾生才能圓滿。所以,如果沒有眾生,就不能成就六度萬行,要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只能成為一種奢望了。因此,我們在修行中,應該滿足眾生的願望,包括暫時乃至究竟的願望。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對眾生懷著愛護珍惜的情意,這樣的修行者才具足真正大慈大悲之心,這也是菩薩乘的精神---菩提心的真實顯現。

往昔噶當派的大德們,如朗日塘巴尊者那樣,具有高尚的品德,賢善的人格,這是當今修行大乘者所應努力學習的。否則,成佛作菩薩只能成為空話。如今社會,無論是學佛的人或不學佛的人,大都缺乏高尚的人格,更不用說大乘的大慈大悲心了。實在可憐!

在學佛人當中,有些在對待眾生的態度上極不正確。他們一方面時常對眾生發嗔恨心、生厭離心,把眾生看成仇敵一般;另一方面又對諸佛菩薩心懷恭敬。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敬佛不敬眾,豈有經教言。”只恭敬佛菩薩不恭敬眾生,佛法中那裏有這樣的教言?寂天菩薩以反問的形式批評了我們這種不正確的行為。

實際上,對於“滿眾生願,對眾生恆常珍愛”這樣的大事不能做到,雖然四處求學佛法,其修行也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佛經中有個公案說: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擁有一個如意寶。一天,父子二人到一個地方去,路途中父親累了,想睡一會兒,臨睡前對兒子說“你將如意寶收藏好,在我睡著以後,千萬不要將如意寶給任何人。”父親很快就睡著了。這時果然來了幾個小偷問這小孩要如意寶,孩子說“父親說了,如意寶不能給任何人。”小偷們於是拿了一些糖果給他,並說:“這個如意寶對你沒有什麼用,糖果卻可以馬上吃,不如我們交換吧。”小孩終於把如意寶交了出去。

父親醒來,聽說兒子因為幾個糖果已經把如意寶捨棄了,心裏非常傷心與失望。

學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地方捨棄了,雖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沒有多大利益。比如,平時見這個眾生不好,那個眾生不順眼,對他們生起嗔恨,捨棄了菩提心,這樣的所謂修行,最多只能得到小小的功德。

所以,我們應該多閱讀噶當派以及印度、藏地、漢地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傳記,看他們是怎樣對待眾生的。以此可知,這一頌是修行大乘法門、利益眾生最究竟、最殊勝的竅訣。

第二頌 思維卑劣

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卑劣,

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

這個教言告誡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與什麼人的接觸中,都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低微卑賤。在宗喀巴大師的《事師五十頌釋》的頂禮句中有“常住一切上,亦作有情僕”之句,這是讚揚文殊菩薩雖是諸佛之師,在一切有情之最上,卻仍然像奴僕一樣侍奉一切眾生。這也是一切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們共同的行為。他們早已具足了超離世間的功德,卻又以奴僕的姿態服務於世間。正如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所說“上師的證悟已遠離了世俗凡情,卻仍然隨順世間,隨順有情,為眾生做利益之事。”

這些年來,我在其他大的方面沒有做什麼,但在翻譯藏文經論方面也像一個僕人那樣做事。願以清淨之心將所翻譯的經論供養給在藏地求法的漢地四眾弟子。現已經翻譯了不少,我打算繼續在這方面精進努力。

這一頌主要講要觀自己的心,使它對任何眾生不起驕慢。藏族有句諺語說:“在驕慢的山頂上存不住功德的泉水。”又,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藏王菩薩如果不是把眾生看成比自己高貴,就不可能發下這樣的宏願。如果像高高在上的皇帝一樣,怎能圓滿成就這樣的甚深願力呢?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為人處事中,一方面要對眾生發大菩提心,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卑賤,從內心深處真實思維利他。在阿底峽尊者的一生中,有三大殊勝竅訣:第一是常觀自心;第二是用正知正念來對治自心;第三是如果這樣長期修行就能在自心中生起菩提心。《佛子行三十七頌》中也說:“總之何處行何事,當觀自心何相狀,恆發正知及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可以看出,阿底峽尊者和土美仁波切二尊者的意趣是完全相同的。

一心利他,才能將眾生視為如意寶,如同恭敬諸佛菩薩和大恩上師一樣,把眾生恭為最上。

第三頌 疾斷煩惱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在娑婆世界裏,眾生皆有煩惱。其根本來源,顯密宗都有各自的說法。顯宗認為,煩惱的根本是心所煩惱和無明;密續中說:彼心起二取之緣,即是微細業風或微細精血氣能作三現遷移習氣。因此,顯密二宗在對治煩惱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顯教是將因轉為道用;密宗是將果轉為道用。但在這裏不作廣述。

顯教中,阿底峽尊者承無著菩薩的意趣,而朗日塘巴尊者又繼承阿底峽尊者的宗風。

阿底峽尊者說:“求法若不對治煩惱,修行則成徒勞無益。”因此,我們求法修行的目的是對治煩惱。那麼,我們應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對治呢?這裏,朗日塘巴尊者的竅訣是:於一舉一動等四種威儀中觀察自心。這個心是善?是惡?還是無記?如果是惡,則屬於五毒煩惱裏的那一個?有來去?有形狀?有顏色?有本體嗎?……這樣反反復複、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每一刹那的心相續,有智慧的人就能以正知正念來對治煩惱。若生起煩惱、惡念立即捨棄,並痛加懺悔。而沒有智慧的人卻正好相反,辨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甚至將善惡顛倒,更談不上去對治煩惱了。

煩惱由心起,如果心不起煩惱,縱然遇到某些違緣,比如身體不適生病,也不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危害。現代醫學、生理學也認為,痛苦與快樂主要由精神所支配。如果精神快樂,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會減少,如果心裏痛苦,那麼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更增強了。

佛法認為,煩惱是自心習氣的顯現,通過對治可以完全消除。比如我們漢族四眾弟子中,有的剛到學院時,個性剛強,煩惱粗重。通過一段時間的聞思修後,他們的人格逐漸變得善良,智慧逐漸增長,煩惱也隨之減輕了。但在他們放鬆對治的時候,往昔的煩惱習氣就又漸漸抬起頭來了。他們再加以對治,這樣久而久之,精進不懈,心就會逐漸調柔,也就將粗重的煩惱轉為道用,這是每個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所現量體驗到的。

“正當煩惱初萌生”一句,是講當我們心裏剛剛生起嗔恨時,必須立即覺察,並立即捨棄。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云:“煩惱串習則難治,念知士持對治劍,貪等煩惱初生時,剷除其是佛子行。”在煩惱剛剛生起之時。若不及時剷除,就會危及自己和他人。比如初遇怨敵之時,應該觀想眾生皆有佛性,而這個人也有,所以應該平等對待。如果初接觸時不這樣思維觀想,等到雙方爭吵起來,正在火頭上時,就根本無法以正知正念來對治了。法王如意寶也說:“如果在煩惱剛生時沒有對治,當它達到一定程度時,想對治就很困難了。”雖然在無上大圓滿中講“將煩惱轉為道用……煩惱的本性即是菩提……一切都是清淨等性。”但作為凡夫的我們,所看見的不清淨顯現,仍然是不清淨的緣故。自己只能在心裏願能儘快得到將煩惱轉為道用、證得等性的境界,而在行為上,仍然要從顯宗的因位現行角度出發,來摧毀貪嗔癡慢嫉五毒煩惱。不然的話,刹那的嗔心就可以毀掉自己往昔所積累的福報,自害害他。一時的貪心可使自己破戒,同時又毀了他人。

所以,應時常觀察自心,時常呵斥自己的惡心。以前,噶當派的大德們生起惡念時,就不吃不喝,責駡自己,痛打自己,以此來對治煩惱。

這個竅訣看來簡單,其實極其甚深。每一個修學大乘的人都應該依靠這個竅訣,時時刻刻從身口意三方面努力精進修學。

這裏需特別強調的是,我們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語言,不要講他人過失。《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以惑宣說佛子過,以彼減弱自功德,故入大乘士之過,不宣說是佛子行。”如果說他人過失,就違犯了菩薩戒。我們這裏大部分的人都受過菩薩戒,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修道者,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可能是菩薩渡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所以,不能輕易妄加評論,說他們的過失。世尊曾說:“除佛以外,很少有人能知眾生根器。”如果自己是佛,可以直接去說別人的過失,但現在請大家問一下自已,我是否已成佛了?

也許有人會這樣反問:“堪布,您要我們不要說他人過失,為什麼您天天在課堂上講我們的過失?”這裏有個開許處。以前,堪布門塞的根本上師,華智仁波切的再傳弟子---一哦西阿瓊堪布在講經中,如果不高興,就會將經夾、杯子等打在弟子的身上,常打得弟子流血不止,這種行為對金剛上師來說是開許的。而我每一天在講你們過失的時候,一方面怕你們生煩惱,所以儘量少講,或用比較婉轉的方式來提醒你們;而另一方面又怕你們不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不得不講。這與你們說他人過失不同。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因為在課堂上講你們的過失而使師徒間產生任何矛盾。相反,使很多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調伏了自己的心相續。

而你們在下面說別人過失,既損了自己的善根,又使自己對他人的成見越來越深,障礙自己的修行,影響僧團的和合,於己於他都無利益。所以,在修心時,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必須要觀察、逐漸調伏剛強的性格,使心相續逐漸柔和起來。

第四頌 願惜此寶

秉性邪惡眾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恆惜此難得寶。

這一個修法極其殊勝。如果一個大乘行者沒有具足這種功德,即生成佛是不用說了,就連一般世間的成就也難如願。因此,我們要重視這個大乘修法中的殊勝竅訣。

現在是末法時代,大多數眾生的秉性都顯得很惡劣、粗暴和橫蠻。他們相續中充滿了邪知、邪念和邪見。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呢?如果因為眾生秉性下劣而蔑視、厭煩,從而遠離這些眾生,顯然是不對的。這些道理在《入行論》中有詳細論述,你們可以參閱。

眾生和佛在本性上、究竟實相上,雖然沒有一點差別,然而,在顯現上,眾生被煩惱所逼迫,身心都不得自在。從而形成了這樣惡劣的秉性。也就是說,眾生是因為往昔無量劫以來,自己造了無數猛烈的罪業,被這些罪業所逼迫,沒有自在,從而形成了極其惡劣的秉性。

然而,我們應該相信,大多數眾生,尤其是信佛學佛者,都願意制止自己的煩惱。但,強大的業力使這種美好願望不能實現。比如嗔恨心大的人,深感嗔恨煩惱的痛苦,每當嗔恨心平息下去以後,他們心裏都有份煎熬,有份掙扎,心靈極為不安。每次都想:下次再不能這樣了。但當一遇嗔境,就又舊病重犯,這樣反反復復,受盡折磨。

因為無始以來業力所帶來的果報,如果今生不以精進修持來斷除煩惱,來世就會更加不自在,更可憐,更悲慘,最後終於墮入三趣,感受無窮無盡、不可思議的痛苦。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眾生,因為身、心不自在的緣故,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甚至毫無理由地對眾生做傷害。作為修行者的我們,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斷除,是一個受外境所轉的凡夫,當然也會常受惡劣眾生的傷害,遭受痛苦與不安。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樣的情況呢?應該按照這裏的竅訣來對待。這一頌和第二頌有相似的地方,但這一頌更進一步講述了更深一層的修行竅訣。

“見時如遇大寶藏”,雖然各種眾生有貪心大的,嗔心大的,癡心大的,慢心大的以及疑心大的,但是,我們不能厭離遠離他們。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遠離他們,這一點在第一頌當中曾經講過了。《佛子行三十七頌》也說:“欲享善物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是故諸眾無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當眾生損害我們時,不但不生厭離和嗔恨心,反而將他們當作大寶藏,這種竅訣口頭講起來容易,心裏卻很難這樣觀修,行為上就更難加以實施了。可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白道理,然後漸漸地進行修持。凡事開頭難,等慢慢習慣也就成為自然。比如剛開始學電腦時,會被操縱電腦的複雜程式弄得暈頭轉向,但,一旦熟練之後,電腦就會成為工作的一種方便。當我們開始修這竅訣時,也會覺得與自己很難適應,只要自己堅持修下去,依靠上師的加持,不斷的磨練,以後再和各種不同的人接觸時,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寂天菩薩說,假如他們害你時,一定要對他們生大悲心,如果不能生起大悲心,至少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以前,仲敦巴尊者問阿底峽尊者:“如果人打我、罵我、殺我的時候,我應該怎麼辦?”尊者的回答和後來土美仁波切對此所作的回答在意義上頗為相似,即“吾雖無有少罪過,何者欲斷吾之頭,然以悲心其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青海省有位著名的喇嘛嘎秋仁波切,在文革期間受到了批鬥,在每一次被押至會場之前,就開始發心:“今天我要為渡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而發心修安忍波羅密多。”並稱這是“發心殊勝”。批鬥開始了,人們打他、污辱他、誹謗他,而他安住於無緣空性中修安忍波羅密多,他稱這是“正行殊勝”。最後批鬥結束,他默默地念回向文:“將此功德回向給所有打罵我的人,也回向給一切眾生。”並稱這是“回向殊勝”。文革結束,宗教政策恢復了,許多當年曾經批鬥過他的人,來嘎秋仁波切面前請求懺悔,但他平淡的說:“你們沒什麼可懺悔的,如果不是因為你們,我就無法修安忍,這是個殊勝的方便。我現在一點也不恨你們,相反,你們大家是有功德的,請不要做什麼懺悔了。”這就是大乘菩薩與眾不同的道德與風範!

實際上,害我的人真和如意寶一樣,是成佛不可缺少的助緣。佛曾說,只有能安忍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無論是在《入行論》、《佛子行三十七頌》還是在《修心八頌》當中,都為大乘行者樹立了如是相同的標準。所以,我們面對怨敵,應該像報答大恩上師那樣去報答他們。因為對於我們修忍辱度的大乘人來說,怨敵就是無窮無盡的寶藏,所以說要“願恆惜此難得寶”。

 

第五頌 自受虧損

他人出於嫉妒心,非理辱駡謗我等,

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恰格瓦格西為求這一頌的後兩句,依止霞洛瓦上師六年之後,才得到了傳承。他一生依止修行,最後斷盡了我執及我所執。

現在在座的人當中,尤其是剛到學院的居士們,一到學院就立即得了《修心八頌》的全部傳承,希望能夠珍惜!

這一頌從字面上看很容易懂,然而內涵非常深廣奧秘。行者如果能一直認真精進地修持,必定能夠斷盡一切我執,達到極高的境界。

頌詞中講,他人出於嫉妒、貪欲、嗔恚、愚昧以及粗心大意等一切不清淨的發心來非理辱駡、誹謗我等,等字句包括我的金剛上師、金剛道友以及父母親朋等人。誹謗分兩種,一是“非理誹謗”,二是“合理誹謗”,比如說,我本來戒律很清淨,但別人說我戒律不清淨,又比如,我本來沒有偷東西,而被人指責做了偷盜行為,這些都屬於“非理誹謗”,再比如,我本來不是外道,別人說我是外道……如是等等。凡是不符合事實的誹謗是“非理誹謗”,符合事實的誹謗是“合理誹謗”。一般人對“合理誹謗”還稍微能夠承受,而對“非理誹謗”就簡直難以承受了。

一般人都把誹謗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仇人,但,對於我們修學大乘法的人來說,誹謗辱駡等恰似如意寶一樣,是生功德的寶藏,是迅速成佛的良機。布朵瓦格西曾說:“別人誹謗你,是對你最大的恩惠。”我們應該觀察自己的相續中是否能生起這樣的心念。再深一層說,在修大乘的菩提道上,連自己的妻子兒女、自己的身體都要布施給一切眾生,那麼,這點誹謗辱駡又算得了什麼呢?

曾經有位大德,因為他人的嫉妒而入獄多年。他說:“這是我的業力。”而甘受其報。再比如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密勒日巴尊者,晚年時,一位格西因為嫉妒將毒菜送給他吃,尊者觀一切如夢如幻,坦然服下……這些都是大乘行者所應具有的珍貴品質,是將煩惱轉為道用的具體表現。

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的修行人我執太重,對待他人幾乎已經達到了寸步不讓的地步,這樣的修行豈不是“南轅北轍”嗎?又有一些人,外表閉關多年,出關後,稍遇違緣就大發嗔心,這樣,即使一輩子住山也沒有多大益處。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說“惡人住林亦粗暴,正土住城亦溫柔,林中猛獸常發怒,市裏良馬亦馴順。”學佛者應該具足善良的人格,在此基礎上進行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藏族有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在平時,肚子吃得飽飽的曬著太陽,一切順緣都具足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什麼煩惱,像個好修行人,而一旦缺食少穿,打雷下雨,遇到一些違緣的時候,他們的修行就無影無蹤了,這種情況在修行人當中經常出現。要對治這樣的違緣,應該常常觀清淨心,觀一切都如夢如幻,觀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的本性。現在,因受業力的支配來傷害我,確實是不得已,如同病人本不願意生病,但不得已生病一樣。所以,我應該對他們生起大悲憐憫之心。心中一想開,就比較容易忍受別人的傷害了。接著再觀想一切顯現都可以用來轉為道用,增上自己的修證功德,進而對眾生生起感恩報恩之心。

世人常說:“吃小虧占大便宜”,“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世間人的角度看來,我們可以在吃虧失敗的過程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以便在將來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勝利。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為了究竟成佛,首先要將一切安樂送給他人;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大的佛果。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說:“究竟雖欲自利者,暫時利他乃竅訣。”因此,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承擔他人的一切過失、虧損及痛苦,而將福德、安樂、勝利奉獻給他人。

這個竅訣非常甚深,本想多講一些,但是很慚愧,我自己沒有這樣的修持,只是稍稍有些體會和經驗,依靠這個,我再給你們稍講一點。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看他人的過失,久而久之,就會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善良的人。而經常看他人的功德,常常思維他人對自己的恩德,習慣了,就會對人人都生起感恩之心。如同有眼病的人見到雪山是黃色,而沒有眼病的人看雪山卻是白色,如是一切都是自心所產生。了知這個以後,我們就應該把它融入到修行當中去。爐霍縣多芒寺中有一位那西堪布,他看任何人都是好人,從來不看他人的缺點。即便是看到了,他都說“不能說他人的過失,這也許是佛菩薩的渡生方便,有不共同的密意。”所以,他從來不與他人爭辨是非。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修道中的高處就是前面所講大德們的行為,這一點與世間恰恰相反。應將世間所有的痛苦、虧損、失敗歸於自己,將一切勝利、安樂奉獻給他人。而不能開始像菩薩,中間是凡夫,最後成魔王,我執膨脹,墮入惡趣。

這個竅訣詞句簡單,意義深奧。為了使大家加深理解,我加了一些教證和公案。真正要圓滿修持《修心八頌》,只有一地或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行。不過,我們可以作相似的修持,依照這個竅訣,上師的加持,在心地上多下功夫,漸漸就能趣入這樣的境界。

第六頌 視害為師

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願視彼為善知識。

《修心八頌》對修學顯密教法都有很大利益。因幾位弟子的祈請,這次講了這部論典,我非常感謝他們。相信這部法會對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今後的修行、做人方面都有一定的幫助。

如果修行和做人不能相應,哪怕是在山上閉關多年,“修行很好”,但下山之後還是不能與人相處,遇到違緣,自己沒有辦法遣除。這樣做,一方面使他人對佛法不起信心,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一再遭受挫折而退失修道之心。我們在座的人中不敢說沒有菩薩,但差不多都顯現的是凡夫形相。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娑婆世界裏是非常可憐的。在學院裏,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信仰三寶和因果,所以要比一般人好得多。而回到大城市裏,你周圍的人都不知因果取捨,不信仰三寶。在這種惡劣環境中,你們一定要牢記此中所講的竅訣,一遇到煩惱之時,就立刻用竅訣去把自己的煩惱調伏,猶如戰場上的勇士,一遇到敵人就會迅速抽出武器來把敵人消滅掉一樣。

以前噶當派的大德們,尤其重視第五頌的後兩句。我們如果把這兩句抄下來貼在家裏明顯的地方,時常警策自己,相信會對自己的修行有所幫助。

過去我在讀師範學院時,很喜歡將與自己相應的格言、警句貼在自己宿舍的牆上,在出門或在吃飯之前都先看一看,結果對自己的道德修養、完善人格都起了一些幫助作用。比如“不因稱讚而高興,不因辱駡而悲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等等,經常看這些,才知道自己做人很差。

我們如果僅僅只懂一點道理,相似而行或者甚至連道理也不懂,每天只念心咒、觀明點、辦個皈依證,就自以為是個佛教徒了,我們的這種行為對自己的相續不可能有真實的利益。從噶當派大德的傳記中,我們看到他們的心是如何的善良,行為是如何的清淨。相反,我們看看自己又是怎樣的呢?希望大家多看看他們的傳記,以增加自己修法的信心,精進努力,使自己走到修心的軌道上來。

修行好的人,對整個社會都有利。所以,如果佛教教育深入每個人的心中,那麼,整個國家的社會道德都會隨之而提高。目前,很多學佛的人還沒有這樣的能力,但希望在以後有能力的時候,能將整個社會的道德、做人的標準扭轉到佛法上來,使人們儘量不造惡業,多做善事,懂得取捨因果等。因此,修學佛法對社會文明和世界和平都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現在開始講第六頌。以前,自己對他人無論在人力、財力、或者在修學佛法上都給予過種種幫助,心中對此人寄予厚望,願他不負所望。但是,他不知報恩,反而以種種不應理的方式加害於我,正如米滂仁波切在《釋迦佛傳記》中講的,佛陀在因地修安忍度時,曾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他人,此人不但不知報恩,反而傷害他一樣。現在社會上的這種事情隨處可見,對此,我們應該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這些人呢?應該把這些人看成是善知識,觀成與自己的金剛上師無二無別,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很難做到的。雖然這樣,我們也應該觀修安忍,儘量地去實行,這時如果生起嗔恨心,那就是假修行!

將傷害自己的人觀成與自己的上師一樣,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不過在幾年前,我從印度請回的一尊文殊菩薩像,不幸被一個熟悉我的人偷偷拿走了。本來我從小就對文殊菩薩有極大的信心,從印度回來經過香港海關時也費了好大的周折,準備好好的供養,把它做我的皈依境。這尊佛像具有無比的加持力,如果有人哪怕出幾百萬我也不會賣---自己對文殊菩薩太執著了。後來管家知道了這件事,問我要不要調查,或者請公安局幫忙。我大致知道偷者是誰,因此,如請公安局幫忙的話,找回佛像也並不算難。不過我當時想:如果追究起來,那就誰都會知道偷佛像的人是誰了。本來佛像是用來利益眾生的,如果因此使這個小偷煩惱了,就不如悄悄送給他算了,何況這也是我修安忍的最好機會。於是我謝絕了管家們的好意,這件事就此了結了。

如果在無緣無故受到別人傷害時,自己不但不嗔恨,反而對他生起大悲心,並把自己的一切善根都回向給他,將他觀為善知識,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人家拿了你的東西,你就恨得咬牙切齒,大發雷霆,那就不是真修行人,也就離菩薩道越來越遠了……

如今,我們遇上違緣的時候很多,應該好好把握住每一個修安忍的機會。《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吾以如子護養人,彼若視我如冤仇,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這是我們所應具足的最基本的修行態度。

第七頌 暗取他苦

無論直接與間接,願獻利樂於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我願暗中自取受。

這一頌講了菩提道中最殊勝的竅訣。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凡是大乘學人都要修持這個竅訣,如果做不到這點,就不要說自己是大乘修行人了。

《釋跡佛傳·白蓮花論》中講了釋迦佛如何在千百劫中捨棄我執,饒益眾生的事業。我們也應該追隨佛陀的足跡,這一點是應該認真加以思考的。

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頌》,內容上簡單易懂,而真正行持起來的確是難上難。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了這個竅訣,以後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去運用。特別是新來的居士,昨天我說要傳你們一個殊勝的竅訣,就是這個《修心八頌》裏的第七、第八兩頌。如果這個竅訣修不起來,那我不管怎樣傳大圓滿,你們無論怎樣修大圓滿,都將成為徒勞之舉,毫無意義。所以,你們一定要對這個法生起信心,修習菩提心行中自他交換的竅訣!

學大乘者,應該在修學菩提心的基礎上多祈禱上師,多祈禱法王如意寶,但對我不要祈禱。雖然,以種種因緣,法王如意寶為我作了一個請求住世的祈禱文,但我是凡夫,沒有什麼加持力。如果只在心裏對我恭敬也是應理的,不論從世間從出世間法上講都是如此。因為十多年來,法王如意寶的所有密法、灌頂、傳承幾乎都是我為你們翻譯傳授的。但是,如果對我祈禱,我就承受不起了。你們當中有不少高僧大德和大菩薩,菩薩對凡夫祈禱是從古到今都沒有過的現像。所以,請每天多對法王如意寶祈禱,自然而然,上師的加持就會融入自己的心間。這樣,無論顯密的法要都能通達,諸法的一切顯現都有能力轉為道用,使自然覺性呈現於心中。如果沒有上師的加持而又想證悟本來覺性,這是不可能的。

法王如意寶在傳授《文殊大圓滿》時說:“你們在文殊菩薩和根本上師無二無別中祈禱,就一定能證悟大圓滿。”

這個修法的殊勝,在於將自己的安樂和他人的痛苦進行交換。這裏的自他交換與第五頌的交換略有不同。第五頌是講菩提心裏的自他交換,這裏是四無量心中的自他交換法要。四無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我們如果打好這個基礎,其他的法要就容易修起來了。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無始以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為渡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無始來的有情都做過我的母親,在當我母親的時候是那樣慈悲地對待我,和這一世的母親一樣,寧可自己挨餓,也要讓孩子吃飽。孩子生病了,母親茶飯不思,甚至如果可能的話,她情願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孩子的病癒。不僅人道的母親是這樣,在傍生中,連老虎獅子這樣兇猛的野獸對自己的兒女也是滿懷慈愛的。《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中,對此有詳細論述。

即然每一個眾生部做過我的父母,他們現在仍然沉溺在輪迴當中,甚至在地獄中被極難忍受的痛苦所逼迫,而作為兒女的我們,只求個人的安樂。像小乘人那樣只求自己的解脫,於心何忍?這樣的修行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們應當以最猛厲的大悲心來將我所有的安樂,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安樂,一點不保留地奉獻給一切慈母。如果我們現在不具足這樣的能力,那就要發願將自己的所有安樂都回向給無始以來的母親---一切眾生。並發願盡我的一切力量來饒益他們,這是一種間接奉獻。什麼是直接奉獻呢?我覺得放生就是直接饒益眾生,這在《放生功德甘露妙雨》一文中已經做了論述。現在《放生功德甘露妙雨》在全國各地乃至在世界上的影響極不可思議,使無數即將被屠殺的有情從屠刀下解救了出來。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瑞相。我想這篇文章有可能是諸佛菩薩以無盡的大悲智力所幻化出來的渡生方便---一本小小的冊子已經解救了無量眾生的生命。

現在是真正已經到以放生渡化眾生的時代了。因此,我們每個人不僅自己應該去放生,更應該勸他人也多做放生。出家人中,有人經常幾億幾億的放生,他們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未來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放生和做其他的善法不同,做其他的善法,若發心不清淨則果報極小。但放生卻不同了,雖然以不清淨心,甚至以邪見來放生,這種果報也是不虛的。關於這一點,有許多教證可以說明,大家可以參考《放生功德甘露妙雨》。放生是直接饒益有情,我們學院每一年都在放生,願能夠一年比一年放得多。

我們無始以來的母親,正在三界輪迴中遭受無量的痛苦,我願以隱藏的方式暗暗地承受他們的一切痛苦,並默默地把自己的一切安樂都供獻給他們。法王如意寶說如果能直接將安樂給他人,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的話,就要發願將自己的所有安樂供獻給眾生,而一切眾生的所有痛苦讓我一人來承受。這樣逐漸修持,達到一定的時候,自己就能直接承受眾生痛苦,直接賜予眾生安樂了。

第八頌 諸法如幻

願此一切我所行,不為八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無執離縛而解脫。

這是六度中智慧度的修法,願過去、現在和未來中我的一切所作所為,都不被世間八法、名聞利養所垢染。如果我們的心被世間八法染污了,雖然修了善法,它的果報也不殊勝。反之,遠離世間八法的善根才是大乘般若所攝的善法。

世人對世間八法不願遠離,所以就得不到真正究竟的智慧,也就不可能得到究竟的解脫了。我們這裏的很多修行人默默無聞的聞思修行,勤勤懇懇地為三寶做事情,不為名聞,不求利養,說明他們已經知道了世間八法的危害,而在開始遠離它們。又有些人生來喜歡榮譽,宣傳自我,說明他的修行還差得很遠,需要進一步認識世間八法的危害,調正目標,加倍精進才是!

從前有位噶當派的大德,一次有施主準備來看他,於是他打掃經堂,裝飾佛像,但當他觀察自己的發心不清淨時,立刻將爐灰撒在了供品上。後來,哲巴仁波切感歎他說撒這把灰的功德太大了……因為他已經摧毀了對世間八法的耽著,更因為他已經見到了一切諸法如夢如幻,一切諸法沒有實有的自性存在。

如果以《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竅訣來說,就是“會遇悅意之境時,當視猶如夏時虹,雖然美妙然無實,斷除貪執佛子行。”及“諸苦猶如夢失子,實執幻相極勞累,是故會遇違緣時,視為幻境佛子行。”當我們生起貪嗔等煩惱時,要直接地觀察煩惱的本性,才不會被外表的現相所迷惑,沒有束縛而解脫。

這一頌是從最高的角度來談修行。在無上大圓滿《虛幻休息》中所講的就是這個內容。如果知道諸法如夢如幻的道理,我們得到這個人身,也就算有意義了。

五、回向善根

這八個頌詞對於不以修行為主的人,或者是剛剛開始初學者來說,好像非常簡單,然而,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僅僅修持其中一頌也有很大的意義,甚至終生只修持一頌或半偈也能夠成就。如果不修行,那麼,雖然已經通達了所有佛法中的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等,也不會對自相續有什麼利益。

在我們這個經堂裏,有種種不同的根基。有些人聽了《修心八頌》以後,得到了很大利益,有些人僅僅得到了一個傳承,還有些人覺得無所謂……現在,我們得到了寶貴人身,又遇到了這樣甚深微妙的法要,所以,你們要依靠這個《修心八頌》好好地修行。最後,將講聞《修心八頌》的所有善根都回向給一切眾生。 (吉祥圓滿)

 

 

 

 

 


關閉

旺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著菩薩.jpg  

 

佛子行三十七頌
 
無著菩薩 著

那摩羅給夏喇雅!

雖見諸法無來去,然唯精勤利眾者,
勝師怙主觀音前,三門恆時敬頂禮。
利樂之源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於此宣說佛子行。

已獲暇滿大舟時,為自他渡輪迴海,
日日夜夜不懈怠,聞思修持佛子行。

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
遺忘取捨愚暗者,拋棄故鄉佛子行。

離惡境故惑漸輕,無散亂故善自增,
淨心於法生定解,居於靜處佛子行。

長伴親友各分離,勤積之財留後世,
識客終離身客店,捨棄今世佛子行。

交往惡人增三毒,失壞聞思修事業,
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

依止正士滅罪業,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勝上師較自身,更為珍愛佛子行。

己尚縛於輪迴獄,世間天神能救誰?
故知殊勝無欺處,皈依三寶佛子行。

佛說難忍惡趣苦,皆為惡業之果報,
是故縱遇生命難,永不造罪佛子行。

三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
了知恆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

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自何樂?
是故為度無邊眾,發菩提心佛子行。

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
是故己樂與他苦,真實相換佛子行。

何人以大貪欲心,奪或令奪我諸財,
自身受用三世善,迴向於他佛子行。

我雖無有些微錯,何人若斷吾頭顱,
然以悲心將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有者百般中傷吾,惡名縱遍三千界,
然我深懷慈愛心,贊其功德佛子行。

何人大庭廣眾中,揭露吾過出惡語,
於彼亦作上師想,恭敬頂禮佛子行。

吾如自子愛護者,彼縱視我如怨敵,
猶如慈母於病兒,尤為憐愛佛子行。

與我等同或下士,雖以傲慢而凌辱,
然吾敬其如上師,恆時頂戴佛子行。

貧窮恆常受人欺,且為重疾惡魔逼,
眾生罪苦自代受,無有怯懦佛子行。

美名遠揚眾人敬,亦獲財如多聞子,
然見世福無實義,毫無傲慢佛子行。

自嗔心敵若未降,降伏外敵反增強,
故以慈悲之軍隊,調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鹽水,愈享受之愈增貪,
令生貪戀諸事物,即刻放棄佛子行。

一切境現唯心造,心性本來離戲邊,
了達此理於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

逢遇悅意對境時,視如夏季之彩虹,
雖顯美妙然無實,斷除貪執佛子行。

諸苦如同夢子死,迷現執實誠疲憊,
是故遭遇違緣時,視為幻相佛子行。

獲得菩提身尚舍,何況一切身外物,
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誠可笑,
故於三有無希求,守護淨戒佛子行。

於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
故於諸眾無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

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撲滅燃頭火,
饒益眾生功德源,具足精進佛子行。

當知止觀雙運理,以此摧毀諸煩惱,
真實超越四無色,修習禪定佛子行。

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以方便三輪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若未觀察自錯誤,以法形相行非法,
是故恆時審自已,斷除過患佛子行。

以惑談他菩薩過,則將毀壞自功德,
故於大乘諸士夫,不說過失佛子行。

為求利養相互爭,失壞聞思修事業,
故於親友施主眾,根除貪執佛子行。

惡言剌傷他人心,亦失菩薩品行故,
莫說他人不悅詞,杜絕粗語佛子行。

煩惱串習難對治,執持正知正念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立即剷除佛子行。

總之一切威儀中,觀心處於何狀態,
相續具足正知念,成辦他利佛子行。

如是勤修諸善根,為除無邊眾生苦,
皆以三輪清淨慧,迴向菩提佛子行。

為利欲修菩薩道,依照經續論典義,
諸聖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頌佛子行。
因吾慧淺無修行,雖無智者所喜詞,
然依諸多經論故,此佛子行定無謬。
而諸佛子廣大行,如我愚者難測故,
相違不符等諸過,諸聖者前祈寬恕。
以此善願眾有情,以勝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邊,大悲怙主觀自在。

《佛子行背誦唱詞》http://tw.streetvoice.com/music/vito123/song/152152/

佛子行歌曲http://tw.streetvoice.com/music/vito123/song/152155/

動畫音檔下載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14.php

旺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王如意寶的遺言

法王如意寶.jpg  

你們要經常思維:這次我們有幸獲得了非常難得的人身;不僅是得到了人身,而且還值遇了真正的善知識;不但是遇到了善知識,而且善知識還為我們宣講了斷惡行善的方法。雖然你們聽不懂所有的內容,但卻要把握其中的主要精神,並且去身體力行。比如,當一位法師在宣說一個深廣法要時,聞法者不一定需要聽懂全部內容,但卻要掌握其中對自己有利的東西。 這次為了參加極樂法會,各地來了很多僧俗信眾。所有人的共同目的,就是為了自己、親友以及所有的有緣眾生現世能夠長壽、健康,具足圓滿的幸福,並在後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家一致認為,參加這次極樂法會,就能達到這一目的,實現這一心願。 今天是極樂大法會的第六天,會期只剩下明後兩天。在這兩天當中,大家必須認定今生具體要修什麼法,並發誓修持。其實,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法,主要就是祈禱阿彌陀佛的修法,你們平常也要祈禱阿彌陀佛,並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在任何地方,也沒有像極樂世界一樣極易往生、又具有超勝功德的刹土了。 《極樂願文》云:“八百一十萬俱胝,那由他佛之佛刹,功德莊嚴皆合一,願生勝過諸刹土,無上殊勝極樂刹。”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在行菩薩道時,曾將千百萬淨土的功德彙集一處,並發願:我成佛時的淨土,將成為這樣的淨土。如今,阿彌陀佛的心願已經實現了,只要我們發願,就肯定比其他任何刹土都更容易往生。有些刹土雖然可以往生,但功德卻不是很大。比如說,人間的五臺山、普陀山,雖然也是刹土,但卻是為凡夫眾生而現前的,所以相對來說沒有太大功德。往生極樂世界,不但身無疾病、心無痛苦,而且沒有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及貪瞋癡等煩惱;唯有快樂,壽命也很長。《極樂願文》中也說過:“彼刹阿彌陀佛尊,住無數劫不涅槃。”總之,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 大菩薩在修行時,可以創立自己的淨土,但我們現在卻很難做到這一點。比如說,新建一棟樓是很難的,但使用別人已經建成的房屋卻很容易。同樣,目前我們不必創建新的淨土,因為阿彌陀佛經過無數劫的集資淨障,已經建成了這樣的淨土,我們只需直接往生就行了。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在學道的時候,曾多次轉世為關係親密的國王和王子,因此,任何釋迦牟尼佛教法下的眾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你們千萬不要放棄這種發願,平時也不要忘記這一點。無論住在學院也好,還是回家也好,都要努力地念誦阿彌陀佛聖號,這是我要講的第一點; 第二點,是受持不殺生的戒,這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戒律呢?戒律有很多種,包括比丘戒、沙彌戒、居士戒以及皈依戒,哪怕受持其中的一條戒也可以。僅僅受持不殺生這一條戒,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不殺生的這條戒,千萬不要殺生。明白嗎?現在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罪行,在末法時期魔障危害極其猖獗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造作各種各樣的罪業,其中殺生的罪業更是不可思議。如今的喇榮佛學院,擁有著在智慧、持戒、利他事業以及成就等各方面都無比圓滿的堪布和活佛,這並不是我的浮誇之談,他們在利益眾生的時候,主要就是動員大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及斷除殺生的罪業。 這次也有一些村落發願不殺生等等,這雖然也是不可思議的善業,但與我們學院的有些堪布、活佛所作的善業相比,我們的善業是微不足道的。即便如此,我們大家同心協力所造的善業卻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放生的善業。 幾年前,我夢到了托嘎如意寶,他在夢中向我宣講了放生的功德,並讚歎了放生。我把這件事告訴大家之後,因為是佛菩薩加持語的緣故,堪布、活佛們像得到甘露一般感到無比高興,之後便開始動員大家斷除殺生。迄今為止,我們所放的生命已經達到了數億個。慈誠羅珠前幾天給我打來電話說,好像僅僅今年放的一種大約一卡長的魚類(泥鰍)數量都已經將近一億條,放完以後他就要回來。先後幾年所放的數量加起來,已經有好幾個億。 目前有些地方的屠宰場,因為沒有太大利潤,也應該關閉。無論如何,希望大家能努力地去戒殺放生! 善男信女們,此生是唯一的機會,你們千萬不要殺生!人生是很短暫的,我們不會長久地住在人間。死亡的時候,就像佛經(《教王經》)中所說的:“國王趨入死亡時,受用親友不隨身,士夫無論至何處,業如身影緊隨後。”一樣,走的時候,即使是再富有的人,也不能帶走一針一線;即使是管轄上萬村寨的官員,也無法帶走一個侍者,只有獨自一人兩手空空地上路。經過中陰身的艱險,在閻王前清算善惡後,絕大多數的人只有墮入惡趣,很難投生善趣。請你們反省一下,自己究竟造了多少能得解脫的善業?造了多少墮入惡趣的罪業?我們所造的大多數業,都是墮入惡趣的因。其中墮入地獄的因,就是瞋恨心和剝奪他眾的生命。 其實我們每個人即使完全戒除殺生,也能照常存活。比如,學院現在所有法會的食物,已經完全改變為素食,卻沒有遇到任何生活困難。各個地方的很多施主聽說後,也時常前來供養優酪乳、素齋。以前很多僧人非常盼望能夠吃到優酪乳,有些尼姑甚至將所有的糌粑都拿去換優酪乳,最後雖然吃到了優酪乳,回家時卻沒有維生的糌粑了。自從吃素以後,因為有很多優酪乳吃,大家吃優酪乳的願望也就不太迫切了。這就是佈施和持戒的回報,也是斷除殺生和葷食的功德所感。你們如果能夠戒殺,在生活上也不會有困難的。尤其是不要殺害無辜的野生動物,政府也在號召大家保護並禁止殺害野生動物。所以,大家一定要盡力發誓戒除殺生。這是我要講的第二點; 第三點,是要以善心去對待所有眾生,善良的心是無與倫比的。所謂善心的最低要求,是作一個好心腸的人,善良地去對待每個眾生,不作殺生、偷盜等傷害眾生的行為。你們一定要努力地去培植善心,一切正法都可以包含在善心當中,這是我要講的第三點。 我今天給你們講了三個要點:第一點,是為了自他一切眾生而往生極樂世界,哪怕念一句瑪尼,也要為此回向。往生還要具備發菩提心等其他因素,但這些要素在這個發願回向當中已經包含了;第二點,是儘量受持自己所能守護的戒律,如果不能做到太多,也要受持不殺生這一條戒;第三點,是隨時隨地地發善心,善心既可以解釋為信心和慈悲心,也可以解釋為世人所說的好心。即使在平時,你們也要努力地行善。 因為前世的因緣,而使我們能在此生聚集在同一個地方;不但是聚集在同一個地方,而且也共同參加了同一個法會。就我個人而言,雖然有些上師說我能活到九十五歲,但這是不了義的,不要說九十五歲,我今年剛七十出頭,就已經感到體力衰竭了,所以肯定不會住世很久。多病是死亡的前兆,我十分清楚自己能活多久,也就只有像一隻衰老綿羊的生命一般長短。這次我們的相聚,也許是最後一次。但願不是,這樣我們就有可能還會見面。明年,也即猴年的猴月初十,是蓮花生大師走遍雪域的紀念日,我們會舉行簡單的儀式來慶祝這個節日,但只能由常住學院的人參加,如果規模太大,政府也不會批准。另外,在持明大法會、金剛薩埵法會期間,我們也有可能見面,但願此生能夠再三地重逢。 但也許我會去世,死後我會不會回來呢?在我死了以後,你們會認為有轉世活佛,也許連懷胎期尚未經過,就會去尋找、辨認我的轉世。但是,如果我有自由的話,以我的願力決不會馬上回到這個世間,而準備在死後立即就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目睹阿彌陀佛的金顏,聆聽阿彌陀佛的法音,他將如同蓮花般細膩的右手放在我的頭頂,使我得到獲證菩提的授記、自在慧眼和神通,度化眾生的能力也不會像此生一般微弱。 當我像《普賢行願品》的“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偈中所說的一般,獲得了無量功德,當我在世俗紅塵中獲得了方便、智慧、精進、禪定與神變的時候,我永遠都不會放棄度化全世界的眾生,特別是其中的雪域眾生,尤其是我生長的故土——色達的眾生。除非是我墮入惡趣而失去了自由,如果能往生到淨土,我在任何時候也不會忘記諸位同鄉和親人,你們也要努力地行善,我們雙方都要努力。俗話說:“眾人抬木負擔輕”,所以你們也要加倍地努力。 我說這些話絕不包含任何自私的成分,我弘法事業中的大多數,也絕對沒有什麼自私心,不是為了貪圖名聲,因為我在很多國家中已經享有了足夠的聲望,很多人也將我視為當之無愧的上師,但我本人卻並沒有什麼可以享有更高名聲的功德;就財產而言,在我妹妹的後事處理完以後,即使一無所剩,也立即會有人供養衣食,但事實上也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兩人(指上師本人及門措空行母)除了行動不便需要一些侍者之外,即使不作任何事情,在明年春天之前也不會有任何生活上的困難,所以絕對沒有對財產的希求。以前有時在看到一些東西,比如玩具等等後,偶爾在一兩天之內會有點興趣,但現在連這種感覺都消失了。因為不缺錢財,所以沒有貪欲心。當然,如果因為缺錢而整天吃不上飯的話,也有可能會產生欲望。但如果有欲望,又何必向這麼多的僧眾撒謊呢?即使全世界的財產現在可以任我挑選,我也不會有一點兒佔有欲。因此,你們以後不要拿很多的財物來跟我結緣,沒有任何必要。我只希望你們能努力地行善,並勸勉他人行善。      慈誠羅珠由錄音整理

旺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